科技助力夏粮丰收

19.06.2014  11:53
      6月的许昌大地,麦浪滚滚,穗头攒动。田间地头,联合收割机有条不紊地吞吐着丰收的喜悦。运油车穿梭往来,直接把柴油送到收割机前,为机手争分夺秒抢收夏粮提供便利。公路上,不时可见一台台转移“阵地”的收割机奔向新的“战场”。

  随着麦收工作结束,传来丰收的好消息:我市夏粮增产已成定局。小麦从播种、管理到收割归仓,哪一个环节也少不了科技的支撑。小麦的连年丰收,农业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

  去年麦播期间,我市遭遇了历史罕见的严重干旱,为确保小麦适期播种,我市采取了多项措施,使327万亩小麦做到了适期播种。通过科学抗旱、科学春管、科学防病等一系列手段,为夏粮丰收奠定了基础。

  这也再一次证明:科技进步对粮食生产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科技已成为破解众多制约因素、实现粮食不断增产的有力武器。

  推广小麦新品种 释放增产潜力

  “今年我们家种的是‘周麦26’,估计一亩小麦收600公斤没有问题,这都是新品种推广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啊!”自家地里的小麦能有这么高的产量,在往年,禹州市小吕乡岗马村村民王根林是想都不敢想的。

  对王根林这样的农民来说,小麦增产意味着粮仓满了,钱包鼓了,大半年的辛苦付出有了回报。对我市的粮食生产来说,小麦丰收是全年粮食生产的一个“良好开局”。

  “天下重农耕,农耕种先行。如果说我市夏粮连年丰收有什么秘密,那小麦新品种推广算一个。”市农业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袁德立说。

  在夏粮生产中,小麦品种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收成的好坏。去年秋播期间,我市主推了以“矮抗58”、“豫麦49-198”、“周麦22”、“许科1号”、“许农5号”为代表的小麦优良品种,有效提高了小麦产量。

  “良种在粮食增产中发挥着重要的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和物质基础。我们每年都要征集筛选小麦品种,进行试验田展示,以进一步观察确定品种的抗逆性、抗病性及丰产性,总结出品种的生产规律和栽培措施,科学选择品种,指导夏粮生产。目前,我市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10%—15%。”市种子管理站站长郭喜中告诉记者。

  推广先进技术 提升总体水平

  “小麦能夺取高产,与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分不开,测土配方施肥就是其中重要一项。”市农技推广站站长申占保说。

  测土配方施肥包括测土、配方、配肥、供肥和施肥指导五个环节,就是通过土壤测试,摸清土壤肥力状况,遵循作物需肥规律,建立科学施肥体系,提出作物施肥配方,组织企业按方生产,指导农民科学施用。与农民仅凭经验施肥相比,测土配方施肥的显著特点是施肥定量化,对克服盲目施肥有明显作用,具有增产、节肥、增收及提高肥料利用率等综合效果。

  我市还针对病虫害防治,认真组织开展了小麦“一喷三防”工作,预防麦田病虫害、倒伏和干热风等。同时,我市对重点区域实行病虫害统防统治。由于今年病虫害防治时间早、防治措施得力,小麦穗蚜、赤霉病等病虫害得到了全面控制,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率控制在5%,比常年降低了5个百分点,是近年来我市因病虫害造成损失最低的年份。

  此外,种子包衣,深耕细作、播后镇压等技术如今也已被广大农民群众掌握,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让农民越来越相信科技。

  推进科技入户 筑牢丰收保障

  “谢谢你们送服务上门,让我及时开展了小麦病虫害防治,要不今年哪儿会有这么好的收成啊!”禹州市梁北镇黑龙庙村村民杨花朵拉着农技人员的手高兴地说。这只是我市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助力“三夏”丰收的一个缩影。为打通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民零距离对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市积极建设多层次的农技推广网络,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为农民全力打造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粮食丰收撑起一把巨大的“科技保护伞”。

  “粮食增产在科技,而科技增粮在于推广。有了良种、好技术的保障,我们还积极组织开展科技人员包村行动、农业首席专家联系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行动、农业科技示范户培育工作,让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调查苗情、墒情、病虫情,把抗旱春管关键技术措施指导到户、落实到田。”申占保说。

  据初步统计,麦播以来,我市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及讲座245场次,培训农民37万人次;利用许昌农业网、12316农业专家热线和远程教育网络等现代媒体提供农技服务信息976条,解答农民咨询8922人次,为夏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