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小麦供给侧改革如何改
区域布局、适宜品种,规模化种植
初冬的豫南暖风和煦,来自全省8个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县(市)农技人员、合作社负责人、粮食收购与加工企业代表等来到淮滨田湖种植合作社观摩学习弱筋小麦种植。
淮滨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气候过渡带,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弱筋小麦的生产,属于农业部区划的长江中下游弱筋小麦优势产业带。“全县弱筋小麦从2012年的30万亩,发展到2015年的50万亩,占全县小麦种植面积的60%以上,形成了沿淮河两岸的优质弱筋小麦种植产业带。今年优质弱筋小麦面积扩大到60万亩。”淮滨县县长梁超说。
我省如何通过区域布局实现规模化种植?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河南农大教授郭天财表示,根据气候、土壤、水利等条件,我省确定豫北、豫西北发展强筋小麦,豫南发展弱筋小麦,并选择质量稳定达标的小麦品种。
今年我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在420万亩左右,其中强筋小麦以郑麦系列为主,包括郑麦366、新麦26、郑麦7698等;弱筋小麦以扬麦系列为主,包括扬麦15、扬麦13等。在郭天财看来,选择质量稳定达标的小麦品种,要达到专家认可、企业认可、市场认可。
落实技术、防控风险,标准化生产
今年我省麦播工作总体情况较好,除部分地方受阴雨天气播期较晚外,大部分地方做到了适期适墒播种。但近年来,全省小麦生产过程中灾害多发频发,极端低温、低温寡照、干旱、雨涝等灾害均有发生,自然灾害防范不容忽视。
“发展优质小麦要注意生产中自然风险问题。单一品种的成方连片种植容易造成病害发生流行,必须引起重视。”省植保站研究员吕国强说,落实好配套技术、开展好技术指导,防控生产中风险,才能种出品质好的小麦。
为此,省农业厅副厅长魏蒙关要求省级专家服务团要服务到位,经常到县到村到田,了解掌握情况,分析研判形势,帮助县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省农技总站要定期召开专家服务团会议,会商会诊各个县生产中的问题。县级技术指导组要包点到片开展技术指导,建立技术人员与种植户的“零距离”对接平台,确保抗灾应急措施和生产关键措施,能够及时有效传递到种植农户。
生产关键技术更要落实到位。省农技总站研究员毛凤梧表示,不但要抓好强筋小麦前氮后移、弱筋小麦减氮增磷、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常规技术的落实,更要针对不同品种存在的缺陷和不同地区的生产特点,抓好针对性技术措施的落实。“郑麦366要注重防范冻害发生;新麦26要防后期倒伏、防倒春寒;丰德存1号要防纹枯病;西农979要防倒春寒、防早衰;信阳地区要抓好赤霉病防控等。”
应对小麦生产过程中自然风险,除了技术保障,农业保险也必不可少。目前,8个试点县(市)进展不一,有的地方覆盖率较高,有的地方农户尚未参保。省农业厅要求试点县(市)加快参保进度,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防患于未然。
产销对接、订单生产,实现优质优价
“强筋小麦是制作面包的必需原料,市场上紧俏。合作社推广郑麦366已经10多年了,今年面积突破70多万亩,但销路我一点也不愁。”安阳县广源农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吴章说,郑麦366通过合作社加价“订单”协议收购,收购价格每公斤高出普通小麦0.2~0.4元,合作社每公斤可获利0.02~0.04元左右,粮食收购、加工企业购买合作社收购的小麦每公斤可节本增效0.12~0.15元。合作社、加工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互惠共赢良性发展。
弱筋小麦方面,淮滨县优质弱筋小麦发展起步早,通过“弱麦强县”战略,形成了小麦种植—面粉加工—食品生产—主食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淮滨县副县长王廷俊说,五粮液集团已与淮滨签订合作协议,五粮液酿酒制曲所用弱筋小麦全部从淮滨收购,从2017年开始每年计划收购优质弱筋小麦10万~12万吨,麦得隆、金豫南、富贵食品等公司与全县弱筋小麦连片种植基地签订了种植收购协议。4家企业2017年将收购弱筋小麦20万~22万吨,需要全县55万亩面积来保证。
如何让优质小麦种得好,还卖得好?还应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带动,提升附加值。息县宏升粮食制品公司负责人潘道荣说,要支持本地面粉、食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明显的产业带动优势。同时要引导面粉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企业,通过自建或联建的方式建立生产基地,形成“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企业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开展小麦供给侧改革必须抓好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销对接、优质优价3个重点环节。”郭天财表示,通过优化调整品种和种植结构,抓“两头”(强筋小麦、弱筋小麦)带“中间”(中筋小麦),全面提升小麦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