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南大门的80春秋

19.12.2016  22:04


编者按:今年,是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南大门建成80周年。

门是一种象征,是一种标志。80年来,无数河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从南大门进出,留下了难忘的回忆。校门背面门楣上以柳体金字书写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历久弥新,已经成为融进河南大学精神底色的不懈追求。

前不久,河南大学龙子湖校区校门也已经落成,按照1:1.3的比例复制了明伦校区南大门。把“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和百年文化积淀,融入到龙子湖校区的发展之中,使其建筑形象、环境品格,既体现河南大学悠久的办学历史与厚重的文化底蕴,又具备现代化、国际化的风格特色。这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传承。

本期特邀土木建筑学院张义忠教授撰文,介绍明伦校区南大门,以飨读者。

(一)初建与特征

河南大学大门是1936年刘季洪校长遵循中州大学设计草图的规划,按照许心武、李敬斋的设计兴建的。

河南大学创办于1912年,是中国传统书院式教育向新式教育转型的最早的学校之一,始名为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预校时期校园依托原贡院房舍,规模较小,新式建筑仅六号楼及大门等。当时正值民族文化与西方技术相碰撞融合的一个时期,国人因拥有辉煌的历史而自豪,并因为近代受西方的欺凌而自卑,二者的交融击发了超强的民族自尊。中国建筑师大部分留学欧美回国,在西方受学院派教育的影响,该大门的设计人许心武先生即为留学欧美的建筑学博士,1930年出任省立河南大学校长。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他邀请李敬斋一起对中州大学时期校园规划图进行了调整,废弃中州大学校门,校园中轴线西移,规划以大门、大礼堂为中轴线,左右分别有六号楼、七号楼及东西斋房。该规划奠定了河南大学校园的空间框架。大门成为群体空间序列空间的重要开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1936年10月,河南大学的南大门落成,这句选自《礼记•大学篇》的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被镌刻于河南大学南大门内侧门楣之上。大门建成不久即遭七七事变,但历经八年抗战未毁于战火,保存至今。(见图1)

该大门为两个四柱三牌楼庑殿顶工字脊组合的建筑,中间通高10.39m,东西长13.4m,进深最大处7.8m,两侧有开间6.1m,进深4.8m的东西耳房为东、西门卫室。中间拱券形门洞净高3.7m(最高处),中宽3.60m,两侧建有矩形门宽2.5m,高3.0m的人行通道,门扇为金属材质,竖杆菱花铁艺图案。西部构造分数如下:

斗拱

建筑属四柱三楼庑殿顶牌楼式大门,采取五踩单翘单昂斗拱,斗口为60mm。斗拱并非严格按清则例做法。因柱子断面大,平板枋较宽(达1200mm),传统牌楼科冲天斗分解成为两个坐斗,其中轴线相距720mm,原脊檩位置变成了上金檩位置,屋脊比传统牌楼做法高出540mm;平身科斗拱亦非传统牌楼品字科做法,仅采取外半边做法,翘、昂、蚂蚱头及撑头后尾杆件插于平板枋中轴线上墙体之中。内坡檐部未设斗拱,且出檐较外部减半。

翼角处理

翼角处基本属“冲三翘八”,但构造仍属北方做法,仅加大仔角梁后尾契形断面处理,非南方发嫩戗做法;整体构图上,为保证牌楼庑殿顶侧面的完整性,南北两牌楼间连接的工字脊内移190mm(视觉效果仍偏小)

屋身部位

屋身采取券柱式构成,柱脚及柱础均采取线脚处理。该处属典型的西方建筑特征;为突出柱式构图的完整性,耳房值班室墙体内退300mm,将柱脚及柱础线脚完整表现出来。

枋子特征

大额枋上做较小的平板枋,目的使正常视高下,人们能够看到翘及坐斗,大额枋与小额枋间垫板较高,此处镶嵌万字连续木格处理,且是河南大学题名处。

该建筑以中式建筑为主体,融合了西方建筑线脚及券拱装饰手法,构图完整饱满,庄严大方,结构复杂而合理,是近代优秀建筑的代表作品之一,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技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南大门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中西合璧式建筑的典范,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与大礼堂、六号楼等一起,于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建筑历经抗日战争(国立河南大学时期大门)、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阶段,在历史的变迁中屡有修缮,梁枋彩画,垫板花格及脊兽瓦饰,都有一些变化,但主体结构、四柱三楼加耳房格局始终未变,中西合璧的风格依旧。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后,多次对其进行维修。其中门扇仍为金属材质,但已改为折叠门,芯板改为四抹带门楣方菱格组合图案。

(二)扩建及特征

    按校史记载,1936年建造大门时,在学校学生仅1000人。而且,当时的交通工具以黄包车为主。这样尺寸的门洞的交通功能对当时而言显然是绰绰有余。及至改革开放初期,河南大学在校学生已有6000余人,除了消防车等大型车辆不能通行外,仍能满足日常交通之需。然而到了九十年代末,学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教职员工已增至万人以上,相比扩大了10多倍;且交通工具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汽车时代代替了黄包车时代。机动车辆迅速增多,该大门在通行功能上已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同时文物建筑保护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改变已是当时必然的选择。

河南大学南大门不仅肩负着进出学校的交通功能,同时又是校园优秀近代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为了有效解决进出校园的交通问题扩建了南大门,因为对该建筑的扩建涉及到文物的保护与再利用,所以方案本着文物保护最小干预原则设计。于2001年完成设计,于2002年90周年校庆前夕工程竣工。

河南大学校园位于开封城的东北角,北邻铁塔公园,东倚古城墙,西临内环路终端,均不宜开设大门。更重要的是建校以来,南大门的位置一直未变,延伸出的周边区域格局亦非常稳定,其作用俨然已固化为对河南大学的文化认知。如果仅保留有限的非机动交通,而将机动交通转移至原大门视野之外,不仅不能有效解决交通问题,而且还会弱化河南大学的形象。所以,紧邻南大门扩建通道是解决交通问题毋庸置疑的唯一选择。

扩建方案以保护原大门为出发点,增设的新出入口处于景观上的从属地位,它既要满足功能要求,又要在形象上与原大门协调。扩建后原大门只允许小型车辆及行人通行,在功能上保持其实用性,用作重要接待活动的礼仪门,在大门东、西侧新辟出入口解决日益繁忙的交通问题。

扩建方案的选定

在对多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学校确定了扩建的指导思想:一、原大门的交通功能要礼仪化,精神意义应大于使用功能;二、扩建方案要本着对原大门影响最小化的原则解决交通问题。据此,设计人员拿出三个方案。

方案一:对原大门采取凯旋门式的保护,以此为中心形成广场,扩建的大门设于广场内现大门的外侧。这一方案对原大门本体的保护最为有利,在原大门前广场的主要视点的视野内没有增加新的元素。

方案二:扩建的大门与原大门在东西一条直线上,强调对比,形式尽量简洁,区别新旧,扩建部分处于从属地位,以突出主体建筑,避免喧宾夺主。这一方案在解决交通功能的情况下,可将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方案三:扩建的大门与原大门在东西一条直线上,强调和谐,建筑形式完全采取原大门的形式,包括从整体到局部,力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使二者融为一体。扩建后的大门新旧界限模糊,仅是尺度扩大而已。

文物保护、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历史文化等领域的专家对这三个方案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认为:方案一对原大门视觉观瞻几乎没有影响,且对原大门的保护较有利,干预性最小。但原大门是校园建筑群的有机组成部分,且是序列空间的开端,从入口至大礼堂仅500m的距离,新扩建的大门在原大门北侧中轴线,它的存在缩短小了大门到大礼堂的距离,削弱序列空间的整体气氛。方案二通过对比的手法保证了原大门的突出地位,但由于扩建大门与原大门紧邻设计,干预性较大,且均在前广场的同一视野范围内。虽然新旧大门之间各有一颗龙柏树绿化遮挡,影响程度有所降低,但二者在视觉上仍然过于突兀,新与旧对比过于强烈,很难共存。方案三虽然也存在干预性较大的问题,但设计形态元素均来源于原大门,借鉴了文物保护修旧如旧的精神,更符合中国传统审美习惯。最后,方案三以巨大的优势得到了校方及城市规划、文物保护等单位的一致认同。

方案的具体设计

扩建方案平面在原大门两侧,紧邻耳房处设上下行车道大门,再外为东西两间值班室。整体由原来的大门加左右耳房的横向三段式格局,扩大为原来的大门加左右耳房,再加东西上下行道及东西值班室的五段式格局。扩建的通道的宽度因通行能力的需要,客观上大于原大门中间门洞的宽度,其对应的屋顶的长度自然大于原大门主楼屋顶的长度。为了不喧宾夺主,扩建的上下行通道采用两柱单牌楼形式,类似于原大门的主楼屋顶部分。虽然新建建筑屋顶略长,但因原大门的主次楼为有机组合的整体效果,且有值班室的隔离,新建通道屋顶与原大门屋顶之间有了一定的距离,新老建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加之新旧建筑之间前侧东西各有一棵龙柏(现为石楠)遮挡,新建部分的视觉效果仍小于原大门的尺度。

扩建建筑高度低于原大门次楼高度,但按现行消防规范的要求,通行净高须大于等于4m,高于原大门净高3.7m,净高的需要和总高的控制成了方案创作的核心约束。针对这一分析,方案采取单檐庑殿顶形式,重点压缩柱上大小额枋之间的垫板的高度,将大小额枋与垫板连体做成工字梁形式,这样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总高,同时也解决了单梁在4m跨度下断面较低问题。

在完善功能的基础上,对建筑细部极尽所能地仿照原大门的做法进行处理。新建建筑的屋顶形式、屋身做法及柱础基座的细部处理悉如原建筑,力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模糊新老建筑的界限,创造一种浑然一体的效果。

该方案于2001年5月份完成,当时正值河南大学古建园林设计研究院首次学术交流大会召开之际,该方案得到前来参加会议的罗哲文、郑孝燮、郭黛姮等古建专家的一致认同。6月10日又在省文物局对此保护方案作进一步论证,得到省文物局评审组杨焕成、杜启明、李传泽等专家的认真评审与认可,后又根据专家组所提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完善。6月20日由河南大学古建园林设计院院长张家泰等3人将修改后的方案送至北京,再次征求罗哲文等古建专家的意见,得到罗先生的高度评价。

刚刚落幕的2016年10月河南当代最美建筑评选活动,河南大学(老校区)当代建筑群获得二等奖。本次最美建筑评选依据的六项标准中最突出的是具有中原文化和地域特色,我们不仅做到了,而且非常优秀。社会的广泛认同是建设成功的重要标志。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事实上成为了文化表现的外在载体,只有从文化角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建筑形式的根本动因。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大门、大礼堂等近代建筑为主体的建筑群构成了河南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环境,河南大学的精、气、神弥散其中,形与神的高度统一使建筑成为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大门也就成了河南大学的标志。

新校区的建设既是学校新的发展的起点,也是前一段发展历程的总结。2012年6月,在河南大学建校百年之际,占地2000余亩的国际学院校区在郑东新区龙子湖畔奠基,河南大学国际化进程迈出里程碑式的一步。龙子湖校区大门选择明伦校区南大门形式,按1:1.3比例放大再造,充分体现了标志物的意义。从此,南大门也将成为龙子湖校区的标志性建筑,成为莘莘学子情系母校的精神纽带和感情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