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进百村丨“中不溜”村不“随大溜”了

05.06.2020  08:10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video 标签。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胡舒彤 张海燕

温县招贤乡中辛,豫北一个普通的小村,一直守着1800亩耕地过日子。农闲时,村民出去打个零工贴补家用,日子过得不算窘迫,可也跟富裕沾不上边。

2014年以前,中辛村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左右,在全乡16个行政村中排名靠后。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村两委班子转变思想和作风,强化产业引领,突出致富带头人作用,全村于2018年脱贫摘帽。

一个中规中矩的传统农业村,脱贫后如何奔小康,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了村儿里人正在琢磨的一个新问题。

不再随大溜

庄稼人围着“农”字转。“从困难中看到希望,从不利条件中找出有利因素。我们村还是可以的。”驻村第一书记杨延军说。

杨延军2018年来到中辛村,走访调研后认为还是要调整农产品结构,在土地上玩点新花样。“谁说地里只能‘随大溜’种个小麦、玉米、花生呢?”这个身材微胖的敦厚汉子笑着说。

5月19日,天空湛蓝,骄阳似火。村民陈老汉正推着独轮车在麦田垄上施肥,黝黑的脸晒出了几分光亮,汗珠不时滚落。“今儿个上完肥,明天就可以插辣椒苗了,再过几天收麦!”老汉把自己的“档期”安排得满满。

2019年,中辛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麦椒轮作是合作社当年引进的项目,利用麦田垄地,多了一茬收成。

杨延军指着辣椒苗说,辣椒成熟后全部由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回收,按今年市场价格算,预计村集体每年将增加收入6万元,合作社每户增收2万。

近年来,村两委先后外出考察中药材、哈密瓜、草莓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项目,希望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增加农民收入,让中辛村的土地尽可能多“长钱”。

从陈老汉的麦地出来,已是傍晚。远处天边成片成片的火烧云把天空织成了美丽的绸缎。阳光柔软地散在一望无际地麦田上。风一吹,麦田散发出阵阵清香。嗬,又是一个丰收年!

大胆向前冲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平原小村人不光向地“刨”食问收成,还玩“转”农机,“蹚”出了自己的致富新路。

王巴玲,中辛村亿龙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大专毕业后,放弃在郑州的工作回村创业,办起了农机社。起初,农机社只有5台拖拉机,麦收时帮助村民收割赚取服务费。现在,已有70多台大型机械,业务也拓展到了全国各地。每年麦收时,农机手开着收割机、拖拉机远程作业,完成一次作业,收入在7000元左右。

王巴玲介绍,顺应农业机械化大生产的趋势,他们还开展了土地托管业务,提供从耕地到收割“一条龙”服务。每亩托管费用300到500不等,目前已托管7000亩,计划到2023年达到3万亩。到那时,土地的规模效应显现,收入定会更可观。

在农机社,村民可以农具入股参与分红,也可以农机手的身份在社里打工。一来二去,收入比单纯种地翻了好几倍。

又到麦收时节,这是一年中农机手们最忙的一段日子,他们要开着收割机就从南向北“挺进”抢收庄稼。

要让大伙都“中”

村上每户平均四亩耕地,一年两季稳定收成。温饱基本上都不是问题。村民想再干点其他的,但困于村里无其他用地,无处施展“拳脚”。时间一长,劲头儿也就泄了。

村党支部书记王立安看在眼里,急。

村民杨艳玲,早年学过修电机,现在在家干起了给电机缠电线的生意,一天下来能赚百十来块,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王立安受此启发,想搞一些类似的家庭小企业,带着村民富起来。

“俺村建大型厂房不太现实,但是由村里牵头以家庭为单位搞一些小的加工企业,比如做个羽毛扇、穿个手串还是可以的。”王立安说。

听说村里这一想法,大伙儿的精神头儿一下子又足了。隔三差五就有人到村室打听,生怕把自家忘了。下一步,中辛村村两委打算组织部分村民去义乌等地考察学习,争取尽快上一些合适的项目,圆村民们的致富梦。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农产品结构,搞起自己特色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来,改变中辛村 ‘随大溜’的小‘农’村形象。” 招贤乡党委书记袁方说。

采访手记

中辛村的特色是什么?传统。将它放在整个中原地区的村落中,绝对属于最不起眼的那一类。空间有限,没什么资源,守着几亩田地穷不下去也富不起来。

就这样一个普通的小村庄,脱贫摘帽以来,在“农”字上做新文章,从地里多“刨食”,玩转农机闯市场,愣是在诸多不利情况下谋划出多元经营创增收的新思路,在奔小康的路上踏踏实实起了步。

千村千面,因地制宜最关键。资源禀赋平平的普通村怎样奔小康?也许中辛村会给我们一些启迪。

乡村名片

温县招贤乡中辛村,有着精耕细作的传统,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种植面积1400余亩,另种植地黄、铁棍山药、花生等400余亩。

2010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2018年摘帽出列。

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地租、光伏发电为主。新建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 “采取合作社+农户”方式,发展辣椒、大蒜等新品种示范种植,带动农户和集体增收,为该村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打下基础。

【责任编辑:钱艳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