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中原】中国文坛的河南面孔
入眼,入心?
当我们站在时间的某个节点上,回顾所来路,才蓦然感到时间的重量。
每天,大量的信息映入眼帘,但多如过眼云烟,真正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的太少。这一年,中国文坛在热闹与冷静中前行,我们感动于那些大家的默默耕耘,他们埋头创作,一出手总能给我们带来震撼,比如贾平凹今年推出的小说《老生》;一些青春的身影则如一阵别样的风吹来,张嘉佳凭借一部清新文艺的“睡前故事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就登上了年度作家榜榜首,令人嘘唏。还有文学奖那些事儿,一些作品入了评委的眼,却乱了读者的心,于是争议不断,这是奖的问题;一些作家作品,你可能从未听说,但因为获奖,你去读了,有相见恨晚之感,这是奖的魅力。
2014年,河南作家依然出手不凡,但他们在沉甸甸的收获面前平静低调,中原大地赋予我们的作家内心一份坚实稳定的力量,让他们始终自省,不随波逐流。我们知道,阎连科在全世界的瞩目下获颁卡夫卡奖,然后他就悄悄回到他出生的小村庄,他要与这片土地说说心里话;我们知道,失去爱子的周大新在深味痛苦后写下《安魂》一书,生活对他来说是口“老井”,他向深处挖掘,不畏不惧。我们知道,这一张张中国文坛上的河南面孔,他们看似平常、平静,却有种内蕴的激情和深厚的创造力,让人仰视。
也许,某个无眠的夜晚,你突然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带来的不安,你翻开了这些作家的书,在他们用文字编制的美好里获得自由与飞翔的感觉。
这一刻,阅读是一种相遇,是心与心的交汇。这真的比得什么奖都更重要。
阎连科获卡夫卡文学奖
低调
2014年,阎连科的名字无法被忽略。北京时间2014年10月22日晚11点,卡夫卡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捷克布拉格举行,中国作家阎连科成为该奖设立14年来首位获奖的中国作家。颁奖词称“他有着犀利的讽刺和对现实的观察能力,最重要的是他拥有面对现实的勇气”。
继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这个重量级奖项再次让国人为之瞩目。面对种种热议,阎连科平静低调。现年56岁的阎连科出生于河南嵩县,故乡田湖镇在他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说:“我是这块土地的儿子,没有那个村庄,就没有我阎连科。”这一年,他推出了一部回忆童年生活的随笔集《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获奖不过是过眼云烟,低下头来踏踏实实写作,才是最重要的。④6
周大新成中原论坛“第一人”
谦和
作为从中原大地走出去的杰出作家,周大新文如其人。他为人谦和、质朴,有诗人的情怀,又有军人的坚韧。他曾凭借长篇小说《湖光山色》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他最新的长篇小说《安魂》,不仅在国内广受关注,还作为“新丝绸之路”对外输出的文学作品,在今年被推介到阿拉伯世界。他的散文《在苏格拉底被囚禁》还获得2014年度老舍散文奖。
更让家乡人瞩目的是,他成为中原论坛“第一人”。2014年11月30日,以促进中原作家群研究、繁荣当代文学为宗旨的“中原论坛”在郑州师范学院开坛。作为论坛的开坛大戏,举办了周大新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该论坛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为国家级学术会议。周大新归来,对故乡流露出无限深情。他说:“我的作品的背景只有放在故乡南阳这个地方,我才能写好、写活。”
鲁枢元《陶渊明的幽灵》获鲁迅文学奖
凝思
上世纪80年代,由鲁枢元倡导的文学艺术“向内转”,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事件。近年来,随着中国自然与生态环境出现的窘境,他把研究重心转移到对当代社会人类精神生态的研究中来。2014年8月11日,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揭晓,鲁枢元的《陶渊明的幽灵》一书毫无争议地获得文学理论评论奖。
身为开封人,鲁枢元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曾在郑州大学中文系任教,如今是苏州大学教授。20多年前离开家乡的他,一直未能融入苏州的小桥流水,对老家的思念绵长悠远。2014年12月13日,鲁枢元回到家乡,在省文学院举办一场《陶渊明的幽灵》读书会,与读者们深入交流、对话。鲁枢元说,陶渊明是我们精神空间的清风明月,他的自然主义哲学、生活美学可以给身处生存困境的现代人作为参照。在他看来,解决生态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重塑人的精神生态。
荣耀
2014年9月13日,中宣部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揭晓,我省三部图书获图书类大奖,分别是刘先琴的《玉米人》、陶克与蒋永武合著的《编外雷锋团》、孟宪明的《念书的孩子》。
长篇报告文学《玉米人》中,省作协副主席刘先琴用生动的笔触,精彩再现了科学家程相文全身心投入到玉米育种事业,培育出40多个新品种,取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故事。
长篇报告文学《编外雷锋团》由南阳籍作家、解放军报原副总编陶克少将和新华社军分社济南军区支社原社长蒋永武,经过十年接力深入采访完成创作,深情讲述了河南邓州“编外雷锋团”续写雷锋精神的时代传奇。
儿童文学《念书的孩子》讲述了一个叫开开的留守儿童的心酸故事。作者孟宪明是省文学院一级作家、编剧,曾编写了《大国医》等30多部影视作品,《念书的孩子》同名电影更在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上荣获“最佳电影”奖。
感慨
提起穆青,人们就会想到焦裕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通讯是如何炼成的?穆青是如何从文学青年成长为新闻大家的?张惠芳和女儿王昉采访穆青10年之久,拥有大量的第一手感人材料,之后又研究修订了10多年。穆青常说:“勿忘人民。”一切为了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是他的人生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他终生为新闻事业举起的鲜明旗帜,是他成为“人民记者”的根本原因。这正是《人民记者穆青传记》的灵魂和主线。而穆青与焦裕禄思想感情的契合点就在他们都是“人民的儿子”上。
2014年5月14日,焦裕禄逝世50周年纪念日,由河南人民出版社、河南日报社联合举办的《人民记者穆青传记》赠书仪式在焦裕禄纪念馆举行,张惠芳亲手把崭新的图书赠给兰考县委、焦裕禄陵园,赠给焦裕禄的女儿焦守凤和穆青的四子穆也平,书香慰忠魂,用这种特殊方式表达对焦裕禄和穆青的追思和缅怀。那一刻,隔着半个世纪的岁月,焦裕禄和穆青的灵魂相通,他们的精神之光照耀着后人。
马新朝、邵丽获人民文学奖
自信
自信缘于实力。2014年11月15日,2014年度人民文学奖揭晓,我省诗人马新朝、作家邵丽获奖。河南也成为本年度人民文学奖唯一的两人同时获奖的省份,充分说明我省作家的实力。
这两位作家都曾获鲁迅文学奖。马新朝的《幻河》曾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马新朝此次凭借由10首诗组成的组诗《中原诗志》获奖。评委会如此评价他的作品:“细数中原乡村的人与事,缅怀古老土地上的景与物,简朴而老辣的笔锋,近乎删减到极致的修辞,表达了一种近乎哀歌的抒情。”
邵丽的短篇小说《明惠的圣诞》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邵丽的“挂职系列小说”一直拥有很高人气,此次获奖的中篇小说《第四十圈》是以她在基层挂职锻炼期间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创作而成的。这部4万多字的小说是评奖中少有的满票通过的作品。
范强推国内首部微博体叙事作品《私人记忆》
鲜活
自从在微博上推出非虚构微故事,范强的写作就得到大批粉丝的追捧。年末,这些故事结集出版了。
这本《私人记忆:非虚构微故事》是国内首部微博体叙事文学著作。作者范强笔名婴父,他继承中国笔记文学的传统,以独具情味的写作记录了自己亲身经历与耳闻目睹的人和事,各色人物都在他笔下鲜活再现。书中每个故事都在140字以内,篇幅精短,词句典雅,叙述生动,情节跌宕,人物跃然纸上,语言亦庄亦谐。1100多条非虚构微故事,有的让人感到温暖,有的让人忍俊不禁,有的让人唏嘘不已,有的让人击节称赏……
2014年12月14日,《私人记忆:非虚构微故事》研讨会在省文学院举行。专家认为,作者的写作体现了当代生活的多元性、丰富性、复杂性,并在文体上有所突破。
张鲜明出版新闻诗集《诗说中原》并举办朗诵会
激情
2006年4月3日,河南日报头版头题发表了张鲜明用诗歌体写的“现场新闻”《移民忙种绿确保渠首青》(即诗集中的《移民老张和他的999棵树》)。他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个用诗歌写新闻并发表在省级党报头版头题的人”。
从此,张鲜明在新闻诗创作上一发而不可收。2014年4月,他的新闻诗集《诗说中原》出版;2014年11月,他在河南电视台1500平方米演播厅举行了一场“《诗说中原》——张鲜明新闻诗朗诵会”,在诗歌界和新闻界都引起了轰动。
朗诵会以12首新闻诗为主体,构成了一个荡气回肠的诗意空间。朗诵会突破了诗歌朗诵会惯常的结构模式,采用诗作与诗人交互递进的“二重奏”结构,在诗朗诵的三个板块之中穿插三个短片,通过诗人独白、专家介绍等形式,展示了诗人为时代而歌、为人民而唱的情怀和求新求变、不断创新的姿态。
王晋康摘得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
冷静
2014年9月20日,由《科幻世界》颁发的“2014中国科幻银河奖”在上海揭晓,这是中国科幻的最高奖项,南阳作家王晋康的《逃出母宇宙》获得最佳长篇小说奖。2014年11月2日,第五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在北京颁奖,66岁的王晋康获得“终身成就奖”。
20多年来,王晋康发表和出版科幻小说近百部,共计400余万字。王晋康的作品风格苍凉沉郁、冷峻峭拔,既融汇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又富有浓厚的哲理意蕴,常表现人类被更高级形式生命取代的主题。科幻作家和读者们称王晋康为“老王”,这不仅在于他是现在活跃着的本土科幻作家中最年长的一位,还在于他身上寄托着许多人年少时期的科幻文学梦。一位读者这样形容王晋康对于他们的意义,“在最初的那些年月里,是老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仿佛白光一闪,我们就随之跌入宇宙深处了……”面对时下的科幻文学热,王晋康显得很冷静:“真正的科幻作品是喜爱理性思维的人才愿意阅读的,这也使它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从长远来说它是小众的,但我们甘于寂寞。”
青青《落红记》受瞩目引热评
温暖
2014年,因为电影《黄金时代》上映,萧红的生平和作品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2014年9月,一本特殊的萧红传记《落红记——萧红的青春往事》推出。作者青青本名王小萍,是河南日报驻济源记者站站长,她历时7年,走访了萧红漂泊流浪过的十几个城市。书中,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生命感悟和精神追求,以一个生命叩问另一个生命,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也因此,这本书在同类传记中脱颖而出,受到读者青睐。
2014年12月11日,由河南日报社和河南文学院主办,济源市委宣传部承办的“作家和他的时代暨《落红记》研讨会”在济源召开。这是一场文学评论的盛宴,20多位省内外的评论家深入探讨该书的价值,认为这是一种以个人话语方式进行的文学叙事,材料扎实,文本新颖,且充满浓浓诗意。专家对青青在传记文学方面的创新,以及在语言方面所显现出来的卓越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本书能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愉悦,其诗性的语言和自由的表达,以及扣人心弦的情节线索和开阔的文化视野都是显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