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故事:受邀参加“文化中国•名家讲坛”活动 传播中原文化和河洛文化——记郑州大学文学院王保国教授(图)
日前,郑州大学文学院王保国教授受邀参加了由中国国务院侨办举办的、在海外侨届有着较高声誉和影响的“文化中国•名家讲坛”活动,远赴东南亚讲授中原文化和河洛文化。自1998年起,他曾多次主持国家级、省级社科项目,王教授是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中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河文化研究会理事,2008、2009两次主笔黄帝祭祖大典拜祭文。多年来他专注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中原文化、先秦文献、先秦历史研究,用渊广博达的学识和求真致用的精神,感染着一届届学生。
精雕细琢 炼就《郑大赋》
“千禧之际,三强融铸,省部统筹,共襄盛举。栋宇栉比三万间显中西气度,林木葱郁数百顷蕴南北风华。月影沉璧,落成丽湖;苍松翠竹,筑就春山。春之繁花,夏之流莺,秋之红叶,冬之静雪,三园五桥,四时不同。”在郑州大学新生录取通知书信封背面,有一份给新生的“见面礼”——《郑大赋》。这篇赋仅三百三十余字,但内涵十分丰富,新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喜悦之余,也被深深吸引,而这篇赋的作者正是王保国教授,而书写者则是时任中国书协主席张海教授。
“郑大作为在中原的主要学府,所承担的不仅仅是中原复兴的责任,同样的,也肩负着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在谈到《郑大赋》的创作意图时,王保国教授介绍说,《郑大赋》所表达的正是这份责任与担当。赋分为三部分,一是展现郑大的优美环境,二是叙说郑州大学丰厚的历史滋养,三是谈郑州大学的精神追求。
创作过程中,王保国教授一直秉持着谨严缜密的态度。当时,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都有类似的赋体文章在校庆和迎新上使用,王教授说压力很大,接下任务后不敢懈怠,对汉司马相如,唐王勃、柳宗元,宋欧阳修、苏轼、范仲淹、柳永等人的词赋进行了重新研究,历时三个月创作出《郑大赋》,赋文经过反复推敲,几易其稿,才最终成篇。
2013级播音与主持专业的陈艺童当年看到通知书上的《郑大赋》时,难以掩饰心中的激动,反复读了好几遍。“这首赋写的真好,而且内涵十分丰富,这更加激发了我对大学学习生活的向往。”
寓教于学,选课成“香饽饽”
王教授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一直以来都是学生竞相追捧的“香饽饽”。文学院大二学生胡孟强说:“王老师的课非常有意思,从来都是全勤,有时候还会有其他院的同学过来‘蹭’课。”
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大学教学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思想观念,而非照本宣科,老师不该让课堂变得死板。”
在讲到文化概论的饮食一篇中,王保国老师曾经把秦国与六国之间的战争比作“羊肉泡馍”与“箪食壶浆”的较量。他对学生风趣地讲,秦人发明了“锅盔”,既是干粮,又是铠甲,还可以就地取材制作“羊肉泡馍”。“羊肉泡馍”无论在味觉还是营养方面要比六国的“箪食壶浆”强的太多,“箪食壶浆”就是冷稀饭,吃了胃疼,颜渊就吃出了胃病,早早去世。所以说,秦国统一六国的胜利就是“羊肉泡馍”的胜利。
诸如此类让同学们耳目一新的例子还有很多。有一次讲到了庄子的人生自由论,书中古文介绍了庄子说的“至德之世”人们走路的时候“其行填填,其视颠颠”,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王教授直接在讲台学起了古人走路。大二学生吉梦飞在回忆起这堂课时,说道:“老师模仿得特别形象,老师他还爱走下讲台和同学们互动,非常有趣。”
不久前,多家媒体报道和转载了文学院学生兰琳琳的一份特殊作业——手写中国传统文化100个符号,50米的“长卷”上写满了11万余字。而这份作业正是王保国教授在课上布置的。这种作业沿袭多年,已成为文学院,乃至郑州大学的一大特色。
“一开始学生们肯定会觉得任务重,但他们也知道完成这份作业会使他们收获巨大,所以没有不乐意的。他们在做这份作业时一定会查阅很多书和资料,做作业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这将成为学生大学期间一个难忘的回忆,是最珍贵的材料。”王保国教授说道,“我希望通过这份作业培养学生们坚实的专业素养,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
行万里路,足迹遍布中国
王保国教授认为,学习人文学科的学子要多出去走走。旅行“是一个思考的过程,长期猫在屋里,思想可能会变得枯竭。”他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话说的很对。古代文人没有现代的条件就做到了,今天的年轻人也好,年纪大一点的人也好,都要多出去走走,走出去才会有新发现、新感悟。
多年来,王保国教授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中国的大好河山他几乎全已踏遍。一辆汽车陪伴着他走了许多路程,西至拉萨,历时21天,行程1万公里;北至漠河,行程1万500公里。
王保国教授说,出去走走,可以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他曾经两次驾车前往西藏,“第一次是因为神秘,对于它我什么都不知道,直到第二次去过之后,我才终于真正了解了很多关于西藏的,尤其是与宗教相关的知识。”他把两次西藏之旅叫“朝圣之旅”,把东北边境之旅叫“虐心之旅”。
王教授对学生说,世界这么大,这么精彩,上天赐予你机会,让你来到这世上,你不看看她,不声不息地来了又不声不息地走了,太遗憾!放寒暑假就该去实地调研,换个不同的环境思考问题,放松紧绷的弦,这样有利于长期有效率地学习。
王教授一向认为郑州大学的学生是中国最优秀大学生的一部分,他总是对自己的学生充满信任和期待,他对记者说:“学生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学生有了故事,我也就有了故事。”(学生记者:王可 杨冰凌)
王保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