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让群众享受更多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不久前,河南滑县城关镇赵庄村村民李伟早早地起床,陪着85岁的老奶奶向村委会赶,到了却发现舞台前已挤满了人。“奶奶特别喜欢戏曲,我告诉她村里有免费的大戏看,她还不相信,你看这不来晚了。”李伟说。这是滑县豫剧团送戏下乡的一幕。此次滑县豫剧团在3天时间内,带来豫剧《斩皇子》、《绣花女传奇》等9部大戏,让当地村民过足了戏瘾。
创新“文化下乡”方式
在滑县,走在街头巷尾,甚至是田间地头,经常会遇见人气很旺的戏曲演出,即使是草台戏,百姓也看得津津有味。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强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河南滑县的文化下乡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向机制化、常态化和创新化发展,百姓得到更多的文化实惠。
2013年开始,滑县多方筹措资金,积极组织开展群文活动和“送戏下乡”活动。两年来,每年仅基层开展的群文活动就突破千场,每年送戏下乡800余场。滑县建立了“有活动报表、有活动照片、有活动材料、有三级印章认证”的“四有”档案管理机制,确保活动场场落实。2013年、2014年,滑县连续两年成功举办戏剧艺术节,参演的4个国有专业剧团、70余个民营剧团纷纷拿出看家好戏,百姓看得乐不可支——豫北“戏剧之乡”的美誉名副其实。
随着观众审美与欣赏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吸引包括年轻观众在内的广大观众的参与,是滑县文化工作者一直追寻的目标。滑县创新农村文化活动方式,通过排演与时代特点相符合的小品、小戏剧等节目,结合“文明河南·欢乐中原”“践行价值观·放歌文明河南”等活动,让观众收获欢乐的同时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入民心,打破了以往以秧歌、腰鼓等开展传统文艺演出的模式,当地农村文体活动内容得到创新发展。
创新让群众受益,却对不少基层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据了解,滑县豫剧团每个戏剧演员还要兼职小品、相声、魔术、舞蹈演员。在滑县豫剧团一个名为《照相》的小品排练中,里面有《小苹果》的舞蹈动作,张铁柱和王桂玲作为资深的戏曲演员习惯了传统的唱念做打,却怎么也跳不好活泼欢快的《小苹果》。“为了跳好,我们起早贪黑,腿都练肿了,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的,最后终于把《照相》搬上舞台,并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张铁柱笑言,群众需要“复合型文化人才”。滑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韩守宗说:“政府和社会同心联动,在为广大群众送去优秀戏剧节目的同时,保障了剧团的常规收入,使国有剧团在市场化、创新化、综艺化发展上突飞猛进。”
据介绍,截至目前,滑县共建成综合文化站22个,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站点1019个,实现全县村级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全覆盖;建成农家书屋1019个,实现全县农家书屋全覆盖;每年送电影下乡10190场,送戏下乡800余场,群众自发开展文化活动1100余场,连续突破1000场的年度目标。这组数字标志着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加快构建和不断完善。
文化遗产“活”起来
滑县有两大国家级重点文物——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滑县段),始建于盛唐、宋代重修的明福寺塔。而作为中原四大名镇之一的道口古镇是文物集聚之地,仅明清古建筑就有1100多所,目前已成为滑县对外开放的一张重要名片,是滑县文化产业重要聚集区,也是文化工作与社会民生无缝对接的实验区。
如果说文物是静态的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动态的人文景观。滑县是河南第一非遗大县,这里有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72项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明朝初年的滑县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滑县木版年画不仅保护完整、展示规范,而且开发和创新也有章可循,正在成为滑县的又一张文化名片。
“全县4个乡镇8个村的年画艺人在制作销售滑县木版年画;滑县木版年画博物馆共收集明清时期作品60余幅,内容以人物、神话、典故、吉祥以及‘福、禄、财、喜、寿’为主;成立滑县木版年画保护研究所,组织滑县木版年画专家和艺人对年画进行保护、研究和开发,并定期下乡调研,召开研讨会,外出考察,举办展览和学习交流活动。”韩守宗介绍,这一系列举措使滑县木版年画增强了发展后劲。
多措并举建设“文化名县”
滑县是大县,人口140多万,县域面积1814平方公里,历史传统深厚,农业资源丰富。“但更重要的是滑县人谋事、干事,有气魄,有激情,有胆略。”滑县县委书记董良鸿如此总结,也充分体现在滑县文化建设各个方面。
2014年,滑县在工业基础薄弱、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重点支持文化建设,全县公共文化财政预算大幅增长;滑县图书馆、文化馆、民俗博物院、农家书屋等文化场馆的服务能力大大加强;大运河、大云寺文化园等文化事业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安绣、故道家纺、秦氏绢艺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滑县县长陈忠表示,滑县正在制定“十三五”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旨在使之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亮点。近年来,滑县文化建设之所以取得丰硕成果,正是得益于滑县县委、县政府紧紧以“文化名县”建设作为发展抓手,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提振社会原动力,提升经济新活力。
在“文化名县”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2015年,滑县文化建设新的四大举措引人关注。一是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和道口古镇,大力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使之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社会民生和新经济形态的重要平台以及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二是积极探索文化工作社会化的新途径,聚拢各界力量共谋文化繁荣大业。截至目前,滑县已成立滑县文化研究院,吸引了一大批文化精英人士等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发展有了更加完善的自我运转机制。三是突出基层文化活动这一亮点,继续开展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活动考评、指导和激励机制,夯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基础。四是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提振文化自信。2015年整理出版四卷本文化典籍类图书《风物滑州》,完成并发行10集人文电视系列片《文化滑州》,编纂出版“滑县文化丛书”,以高品位、大综合视角展示文化名县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