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聚焦】让深宫里的文物“活”起来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促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高藏品利用效率,促进馆藏资源、展览的共享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指示,突出社会文物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全国文物经营单位及国有文物收藏保管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4月23日、24日,由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物局指导,河南博物院河南文物交流中心主办的“合作·共赢——文物交流与利用”论坛暨“文物品推”活动在郑州举行。此次论坛共有包括国有博物馆、考古发掘单位、文物商店、民营博物馆在内的100多家文物机构参与。
互联网背景下的新挑战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在保存历史遗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我国共有博物馆4510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982家。举办展览2万多个,接待观众7.2亿人次。相比免费开放前的2007年,展览翻了一番多,观众增长了4倍。
但是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同区域之间、同一区域不同博物馆之间在藏品、人才、资金、传播方式等方面发展不平衡,影响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对博物馆事业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
以博物馆藏品传播模式为例,传统博物馆信息传播稳定地界定了文化的界限,聚焦观众的视线,从而构建了一种封闭的单向度传播空间,展览者以高高在上的施教姿态出现,动机多为呈现宝藏。20世纪80年代,国外博物馆学者曾经评论中国的博物馆陈列是挂在墙上的教科书。因其叙事方式带着单向度的精英启蒙式叙事之意味,充满权威性,完全淹没了观众的声音。博物馆与观众变成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博物馆和社会公众之间缺少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蕴含在社会中的知识很难进入到博物馆中。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规模空前扩大起来,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只要输入一个相关的主题词,就会在一两秒钟之内出现在计算机的屏幕上。郑州大学教授徐玲认为,信息化时代在博物馆方面的表现就是数字化博物馆的出现,使公众可以便利地获得更多的博物馆信息。她说,信息化时代改变了博物馆信息传播方式和范围,打破了博物馆传统信息被限定在结构性和功能性的信息,扩展至关联性和记录性的信息,这对博物馆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文物大联盟总经理苗涛则称“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博物馆作为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社会公共文化教育机构,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数据应用技术革新的影响。如何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利用,从而为公众提供更完善的服务,是博物馆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的发展机遇。
重建文物的价值取向
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从中国的大历史背景中,分析了中国博物馆缘起与发展造成了特色但也有其局限性。他认为中国博物馆虽然近几年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表现出同质化、无特色、传播知识相对狭窄、藏品区域特征明显但类别单调等问题,许多博物馆由于办馆宗旨和展陈体系的限制,使许多藏品多年无法展出而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加强博物馆间的藏品信息沟通,为博物馆搭建文物交流与流通的平台很有必要。
田凯表示,举办本次论坛,一方面是让人们在市场化的文物交流中,视线从纯粹的金钱、物质方面转向文物的文化价值方向;另一方面通过举办本次论坛,促进国有博物馆、民营博物馆、国有文物商店之间的文物信息交流,使收藏机构和博物馆之间更好传播传统文化,扩大文物交流,实现博物馆藏品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理利用。
文物“活”在交流利用中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示文明大国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在结合我国博物馆事业的现状和特色,如何才能让文物活起来,参加论坛的各位专家和文物机构负责人见仁见智。
安徽博物院院长宋良剑以安徽省博物馆陈列展览联盟为例,为大家讲述了合作交流的必要性。2014年5月26日,安徽省博物馆陈列展览联盟成立。经过近两年的发展,成员单位已经发展到100家,涵盖范围广泛,包括省、市、县三级博物馆以及行业、高校、科技、非国有博物馆。联盟凝聚了成员单位藏品、人才、技术等的集群力量,打破各自为政的条块分割,促进藏品合理利用,还通过多种方式为基层博物馆培养专业策展人才。
信息化时代,博物馆要主动与社会融合。徐玲称:“博物馆要善用当前社会主流的平台资源,如维基百科、微信、必应、百度等平台、社交网络和信息检索方式,将更多的知识化成成果呈现给受众。”
徐玲说,大英博物馆就是使用互联网街景地图技术,将馆藏名画搬上互联网,让网友能够像看街景一样,用鼠标代替足迹,模拟实体观展体验,在博物馆内部进行一场全方位的虚拟旅行。使艺术爱好者将有机会通过屏幕细细品味《女史箴图》的诸多细节。
“在大数据时代,必须开展第三方资源整合和跨界合作,推动博物馆的大数据模式。”苗涛认为,只有通过释放博物馆的大数据潜力,才能提升服务质量和观众满意度,让文物活起来。
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办方,河南博物院十分重视。田凯院长认为将国有博物馆、文物发掘单位、民营博物馆、文物商店等不同的文物机构联合在一起,这样大范围的文物与信息交流在国内没有成熟的先例,目前还是探索阶段,前提是在文物相关法律规定下进行。总之,让文物活起来需要与收藏机构交流与互通,打破壁垒、建立互信、制定规则、建立平台。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能够培育道德,增强自信,传承文明,增长知识。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文物与博物馆还能培养人们的大国意识、开放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