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在郑州谈“文化的力量”—— 把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 600年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文许俊文摄影
“我不是‘网红’,我是被‘网红’的。”
11月10日上午,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单霁翔,做客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博物院举办的中原国学讲坛。
尽管开讲前他先给“网红”的头衔做了一番更正,但从过道空地上坐满慕名而来的观众来看,这位“网红”名副其实。演讲结束后,他还被团团围住求合影要签名。
“网红”的标签难摘,河南又给了他一个新头衔。讲座前,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河南省文物局为单霁翔颁发聘书,聘任其为河南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顾问。
单霁翔说:“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看到许多新的发展变化很高兴。特别是文物部门经过不懈的努力,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很多新的成就,也很受鼓舞。”
在题为《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的演讲中,单霁翔围绕公共服务、文物修复、文物数字化、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实践经验,金句迭出,观众频频热烈鼓掌。
大众有知情权、监督权文物才最安全
“文物在没有得到保护的时候,是蓬头垢面的,当保护好被观众欣赏时才是神采奕奕、光彩照人的。”单霁翔说,文物保护是全民的事情,只有大众有了知情权、监督权,文物才最安全,才能把文物保护工作做好。
长期以来,进入故宫博物院的观众,都是目不转睛地往前面走,去看三大殿。而突然有一天,许多观众开始往西边跑,因为在武英殿推出了“石渠宝笈特展”,由此还诞生了一个新名词“故宫跑”。
“这次事件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再也不能把99%的文物收藏在库房里面了!”单霁翔说,于是故宫开始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过去只开放30%,2014年开放率到52%,到今天故宫已经开放到了80%以上。过去竖着很多非开放区牌子的地方变成了展区、展馆,陈放在库房里的文物经过修复后也重见天日。
单霁翔说:“我们不再认为,把文物锁在库房中死看硬守就是好的文物保护状态,它们本来就来自社会的创作、人民的创造,应该重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展示它们的魅力。有魅力的文化遗产才能得到人们呵护,经过人们呵护的文化遗产才是有尊严的,有尊严的文化遗产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讲座中,大屏幕上展示了故宫环境改造及大殿修复的前后对比图,观众发出阵阵惊叹声。而这个改变的背后是大量艰辛的工作。单霁翔坦言:“拔一棵草或者整修一个井盖,放在故宫的范围数量就很庞大,需要坚韧不拔的努力。”
为此,他总结了两句经验: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正是这样,跟着观众走做一件件事,观众不方便的地方你就解决,还要不断随着时代进步,提高工作的水平。
“希望大家来到故宫,看到的是绿地、蓝天、红墙、黄瓦的景象。”单霁翔表示,不断开放的故宫博物院,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片文化的绿洲。
还想再来的博物馆就是好的博物馆
在任期间,单霁翔带领团队围绕故宫打造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等节目刷爆全网。故宫开发的故宫口红、故宫睡衣等文创产品开售被瞬间抢空。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故宫文创的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2018年故宫官网创造的8.91亿访问量位列中国文化机构第一。
谈到故宫文创的经验,单霁翔说:“文化产品中间最好加上‘创意’,深入研究人们丰富的生活需求,深挖自己的文化资源,融入到生活中,既有实用性又有创意性,人们才愿意带回家、才会喜欢。”
什么是好的博物馆?单霁翔的标准是,回去之后还想再来的博物馆就是好的博物馆。“一定要深挖自己的文化资源,凝炼出自己的文化力量,推出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人们觉得博物馆就在生活中。”
单霁翔还提醒,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既要保护古代的遗产,也要保护当代的遗产。在他的倡议下,首钢原址区域变成工业遗产公园。他提醒:“河南有很多工业遗产、铁路遗产,非常值得保护。”
单霁翔说,故宫的许多工作是一任接着一任干。原来有13个在故宫办公的单位,其中有7家国家文物局的下属机构,通过清理,全部搬离故宫,为故宫腾出更多的空间。
这些工作是他的前任郑欣淼担任院长期间做的,而当时单霁翔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为此也做了大量工作。没想到,后来单霁翔成了故宫博物院的继任者,他笑着说:“一个人要多做好事啊,最后可能会落在自己身上。”
巴黎圣母院、巴西国家博物馆的火灾,一次次为文物安全敲响警钟。故宫博物院也不断加大安防设施,实行动态静态全天候监测。在任时,有人尊称单霁翔为故宫掌门人,但他更愿意称自己是故宫博物院的“看门人”。他说,因为故宫太复杂,安全问题至关重要,“平常说做一件事要‘万无一失’,我们是‘一失万无’”。
2020年,紫禁城将迎来600年诞辰。如今,已经退休的单霁翔说:“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了下一个600年。”
【责任编辑:钱艳红 】 【内容审核:李敏雪 】 【总编辑:甄慧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