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政治局会议看下半年经济工作着力点
用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经济运行要稳,政策取向要明确。针对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适度扩大总需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相机、灵活调控,把握好重点、节奏、力度,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宏观环境。
今年以来,企业贷款利率虽有所降低,但融资难、融资贵依然存在。央行数据显示,上半年,企业贷款增速有所回落。6月末,本外币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72.97万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比上季末低0.7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金融作为经济的血液,流向大企业道路相对畅通,但流向小微企业却道路阻塞。
会议提出,要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合理增长,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认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就是要让资金实实在在流向实体经济,流向小微、三农、创新创业等领域,而不是在金融体系、国有企业内空转。
实际上,上半年一些金融改革正朝着疏通传导渠道的方向进展,第二批民营银行“开闸”,针对科创企业投贷联动正式启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成立等,都在逐步弥补现有金融体系中的不足。
在推动改革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风险。“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下半年债券集中到期的背景下,容易出现违约风险,不能掉以轻心。”连平说。
会议提出,要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隐患,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汇率问题的提出非常及时。”连平表示,在当前情况下,要避免人民币波动幅度过大,以降低资本流出的压力。
会议还提出,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措施,保证公共支出能力和力度,发挥财政资金效应,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领域。
“除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也需发力,通过减税降费让企业轻装上阵。而发挥财政资金作用,地方政府应创造条件吸引民间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徐洪才说。
采取正确方略和有效办法推进五大重点任务
今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初步成效。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此前表示,上半年煤炭和粗钢产量分别下降9.7%和1.1%;6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3月末减少了2100万平方米;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的主营成本略有下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主线,下半年推动重点任务落实如何继续发力?会议明确提出,要采取正确方略和有效办法推进五大重点任务,去产能和去杠杆的关键是深化国有企业和金融部门的基础性改革,去库存和补短板的指向要同有序引导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工市民化有机结合起来,降成本的重点是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抑制资产泡沫和降低宏观税负。
“会议提出的方略和办法,表明中央对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实,也表明五大任务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统筹推进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说,首先,无论是去产能还是去杠杆,国有企业是关键,金融领域是重点。第二,当前去库存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领域,但又不能就房地产讨论房地产,必须结合新型城镇化、培育新市民等来统筹考量,补上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的短板。
在降成本方面,王军表示,受到户籍制度等方面的限制,我国劳动力市场流动性仍然不足,人力成本不能更好地由市场决定,而针对当前制约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利润下滑、投资信心不足的问题,抑制资产泡沫、降低宏观税负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措施通过在劳动力、土地厂房、资本等企业生产运行的主要成本方面着手,能够有效增强企业盈利能力,从而扩大其投资意愿,形成正向激励。
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住市场预期
对于经济运行来说,稳住预期才能提振信心。会议提出,要坚持引导市场预期,提高政策质量和透明度,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住市场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
“政策的稳定性对提振投资信心至关重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指出,当前民间投资增速出现大幅下滑,需要通过强调宏观政策的稳定性、提高政策的透明度,提升民间资本的信心。
对于如何理解“重大改革举措”,李佐军认为,当前最紧迫的就是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认为,一些改革举措未落地或效果不理想,影响了一些人对改革的信心,亟须通过推动落实释放改革红利,稳定预期。
“比如国企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司法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等,都是需要加快攻坚的关键改革,需要相应的责任机制和动力机制加以推进。”李佐军说。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冯俏彬表示,要为民间投资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需要稳定投资预期,拓展投资空间,解决融资难题,而这些都要依靠改革的推进来实现。她认为,改革既要注重顶层设计,又要给地方政府留有一定的创新和试错空间,同时要通过开展改革督察工作,真正加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