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改革热点解读六 吴天君:培育郑州建设体制新优势
着力培育郑州都市区建设体制机制新优势
——访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郑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吴天君
□本报记者徐建勋杨凌
作为省会城市,郑州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地位举足轻重。省委省政府对郑州寄予殷切期望,赋予了郑州加快自身发展和服务全省发展乃至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双重责任”。
今年以来,郑州按照省委决策部署,迅速展开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和工作架构,科学制定“一先三破四抓六围绕”路线图,积极探索具有郑州特色的改革创新路子,爬坡过坎、深化改革的氛围日渐浓厚,行动更加有力,为实现新一轮改革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有力推动了以航空港实验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建设。
履行“双重”责任领先一步率先突破
问:郑州市如何推进和实施改革?
当前,郑州既处于“爬坡过坎、转型攻坚”期,又处于“抢抓机遇、奠定基础、确立地位”的关键期,能否在这一轮改革中领先一步、率先突破,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而紧迫。
贯彻中央、省委的改革部署,结合郑州实际,郑州确定了“一先三破四抓六围绕”改革路线图。“一先”,即推进航空港实验区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突破,打造全省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三破”,即破除“左、旧、偏”的思想障碍,解决好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问题。“四抓”,即抓好国家、省已确定改革事项的贯彻落实,抓好上级探索性改革事项的试点争取,抓好权限范围内改革事项的突破创新,抓好已实施改革措施的深化提升。“六围绕”,即围绕打造富强郑州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围绕打造文明郑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围绕打造平安郑州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围绕打造美丽郑州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下转第二版)
一先
郑州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
三破
●推进航空港实验区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突破,打造全省深化改革、体制创新示范区
四抓
●破“左”
●破“旧”
●破“偏”
●抓好国家、省已确定改革事项的贯彻落实
●抓好上级探索性改革事项的试点争取
●抓好权限范围内改革事项的突破创新
●抓好已实施改革措施的深化提升
六围绕
●围绕打造富强郑州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围绕打造文明郑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围绕打造平安郑州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围绕打造美丽郑州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围绕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围绕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突出“三个导向”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问:郑州市实施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都有哪些?
在具体推进中,郑州市着重突出“三个导向”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第一,突出问题导向,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着眼于破解土地瓶颈,推行城乡规划建设土地管理“六统一”体制改革,建立“规划统一管理、土地统一收储、用地统一转让、补偿统一标准、收益统一分配、工程统一建设”的工作机制,推行土地网上招拍挂,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调控能力;着眼于破解融资瓶颈,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整合优化国有资产和政府性融资平台,建立“立项、融资、使用、管理、偿债”的“五位一体”投融资模式;着眼于解决城乡二元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问题,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步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探索实施以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和“村改居”为重点的“双改”工作,推进以就业为核心、以“五险一金”为基础、以住房和教育保障为重点的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制度创新,有效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二,突出市场导向,围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削减64.2%,审批环节压缩61.2%,审批时限缩减79.5%,开展了“两集中两到位”(审批职能向一个处室集中、审批处室向办事大厅集中,窗口授权到位、事项进驻到位)改革试点;深化产业集聚区区域管理与行政管理套合综合改革,将98个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整合为45个,精简机构,充分授权,初步建立了“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体制;深化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改革,建立完善贷款风险补偿、多元化直接融资、金融机构贷款考评“三位一体”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机制;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完善了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要素配套政策扶持“两基金一扶持”为支撑,以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园“两器一园”创新创业综合体为载体的“产学研政资介”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第三,突出需求导向,围绕发展的需求、群众生活的需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需求推进改革。着眼于抢占区域发展的制高点,大力推进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体制机制创新,整合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以航空港、国际陆港、E贸易为带动,创新通关机制,加快电子口岸和各类进口商品口岸建设,落实自贸区14项可复制海关政策,着力营造国际化、现代化营商环境。着眼于重点工作推进和干部队伍建设,推行经济社会主战场选拔使用干部制度改革,形成了良好的用人导向。着眼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行了“五险合一”改革,实现了五险统一登记、统一基数、统一征缴、统一管理;推行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三房合一”改革,实现对所有中低收入群体、外来务工人员、毕业大学生全覆盖。着眼于解决群众办事难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探索建立了以网格化为载体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初步构建起了以党组织为核心,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互为支撑的基层治理结构。
改革成效初显改革红利逐步释放
问:郑州市推进改革的成效如何?
目前,郑州市全面深化改革进入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的阶段,改革举措成效初显,改革红利正在逐步释放。
突破了瓶颈制约。实施“六统一”改革以来,盘活闲置用地2.86万亩,提高了节约集约高效用地水平,有效保障了省市重点工程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新组建的八大投融资公司融资能力明显增强,仅今年上半年就融资118.6亿元,是前3年融资总和的1.3倍。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700亿元,较改革前提高18个百分点。
释放了发展活力。审批效率较审批制度改革前提高了58%,发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全市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4.8万户、增长181%。产业集聚区行政效率明显提升、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随着经济社会主战场选拔使用干部制度的实施,一大批扎根基层、奋战在“三大主体”工作一线的干部得到锻炼成长,在全市上下形成了重基层、重实干、重实绩的干部导向和工作氛围。
提升了工作水平。以航空港、国际陆港、E贸易的持续突破为标志,郑州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优势正在逐步凸显;以4万多名干部下沉网格为带动,实现了政府职能下沉,充实了基层力量,推进了“双基双治双安”建设,解决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怎么建设、靠谁建设、怎么服务”的问题,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以土地管理制度、投融资体制改革为突破,政府对资源的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惠及了广大群众。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让300多万流动人口享受到了城市公共服务;依托网格化管理,以便民服务中心为载体,覆盖城市区的15分钟生活圈日臻完善;“五险合一”改革有效保障参保人员的社会保险权益;“三房合一”改革实施两年来,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45.36万套(户),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了保障性住房待遇。③10
◎延伸阅读深化改革惠及民生
郑州市“五险合一”市级统筹信息化系统不断完善,初步构建了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网络。截至8月底,郑州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280.5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95%;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登记参保261.4万人,缴费234.1万人,享受待遇69.37万人。
2014年7月1日,郑州市正式实施最低工资标准1400元/月,增长幅度达13%;启动实施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新三年行动计划,截至目前全市10840家企业签订集体合同13685份,覆盖职工104万多人,集体合同签订率达95%。
郑州市社会保险待遇稳定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实现“十连增”,调整后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每月2190.2元,惠及全市27.4万退休人员;工伤保险待遇调整后工伤1-4级伤残津贴每人每月达到了1380元;失业保险金标准由每人每月992元调整为1120元。③10
◎他山之石
武汉“32条”吹响深化改革冲锋号武汉发布《武汉市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其中,政府购买服务、科技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今年改革的三大重点。一是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公共领域政府“让位”变所有者为承租人。将出台具体目录和细则,在公共服务、社会事务、基础设施领域更多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而非拨款给相关部门。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逐步采用企业投资、政府租用的新模式,政府将从“所有者”逐步向“承租人”转变。二是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升级“黄金十条”。在“大光谷”地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出台2014年升级版“黄金十条”,借鉴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属大学,产权到个人,财富归社会”的理念,先行先试。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山河湖泊”确权。探索建立全市统一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对江河、湖泊、山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的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产权制度。探索建立环境产权制度,加快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③10 ◎微评
●郑州市推进的第十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标是打造中部“最精简”政府。行政审批改革的“减法”,带来的是为民服务的“加法”乃至“乘法”效应。
●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我不到半个小时就完成了工商注册登记,以前起码要跑四五趟,改革的红利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了。
●郑州市实施行政套合机制改革后,原本需要六个月以上才能实施的项目,现在不到三个月就可以开工建设,产业集聚区的决策效率、行政效率大大提升,真正成了带动发展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