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中医药试验区经验莫陷入模板化
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项目2009年启动,先后有上海市浦东新区、北京市东城区、甘肃省、河北省石家庄市及重庆市垫江县五个试验区。其宗旨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围绕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重难点问题,在一定区域内开展试点,探索中医药工作新模式、新路径,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机制,为全面推进中医药深化改革提供示范。
中国社科院中医药国情事业调研组组长陈其广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早在2008年该调研组就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要建立综合配套的中医药改革试验区。
而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9年开始设立试验区,在先后五个试验区的设置上,从不同层面考虑,从不同的行政区域级别和不同的功能定位等来划分,设立从省、市到区县的试验区,根据地方资源优势进行中医药改革,比如北京东城区试验区就侧重于中医药文化推广,在上海浦东新区就侧重于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提升。
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推进五年来,取得了不错成效,多项成果惠及于民。在此次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表示,下一阶段要在政策机制方面突破创新,先行先试,抓紧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为深化中医药改革提供借鉴。
对此,陈其广认为,在五个试验区中,给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甘肃省的改革试验,它之所以取得了如此成效关键在于政府的积极引导、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为改革工作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改革是有风险和成本的,不可能没有阻力,中医药存在的问题很多是跨时期、跨领域的问题,不是靠中医药部门单打独斗就能解决的,需要多方联合、协同配合,这也是之所以把中医药上升到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因。”
陈其广表示,在借鉴试验区模式时,需要各地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发挥自身优势,莫陷入模板化。像北京东城区依托文化资源优势鼓励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上海能够财政支持推进中医药进社区,这些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不见得其他地区能够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