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厅网》河南大学努力把握师生特点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28.01.2015  19:08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承担着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使命,决定着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质量。在国内外思想文化不断交流交融、大学生思想日趋多元多样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已成为高校党委的一项重要课题和迫切任务。多年来,河南大学持续强化理论武装、强化示范带动、强化文化引领、强化载体创新,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强化理论武装,塑造民族复兴追梦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所有美好的东西都能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青年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注重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科优势,不断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强化阵地意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学校通过课堂教学、讲座报告、座谈讨论,以及鼓励支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学生社团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宣传、教育、研究,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引导师生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把实现自身价值与实现民族复兴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二、强化示范带动,培育河大精神传承者      河南大学历经百年沧桑,形成了“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校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河大精神”,培育了数以十万计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学校在推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教育振兴的过程中,也实现着自身的价值。范文澜、冯友兰、朱自强、党鸿辛等一批又一批名师的优秀品质代代相传,铸就了河大人共同的精神底色。“两弹一星”专家党鸿辛,是我国固体润滑学科的主要开拓者与学术带头人,多年来坚持科研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固体润滑学科建设和润滑材料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原政治系主任黄魁吾教授年近九十,却几十年如一日,照顾生病的妻女和年迈的母亲,体现了河大学者的责任与担当,近期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学校党委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选出一大批像党鸿辛、黄魁吾等先进典型,举办“至善导师学校”、“名家讲坛”等,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感染、鼓舞和激励青年师生,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秀办学传统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三、强化文化引领,凝聚立德树人正能量      河南大学建立在河南贡院旧址之上,是我国1300多年科举制度的终结地。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优良的学术传承,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古老的铁塔城墙与近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彰显着百年名校的独特魅力。学校与光明日报社联合举办“红烛业——中国科举书院文化展”,通过2000余件科举考试的实物展示,让广大师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前辈学人治学的严谨态度和不倦追求。注重挖掘校史资源,通过组织师生观看校史展、奏唱校歌、重走抗战办学路、拜访老校友等多种形式,开展学校历史传统教育,增强广大学生的爱国荣校情怀。注重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精心组织“马可作品音乐会”、“周末文化广场”、“模拟法庭”等,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提升学生生活品质,提升师生精神境界和道德追求。注重利用地域优势,组织师生参观刘少奇纪念馆、焦裕禄烈士陵园、河南省第一监狱等,培育师生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引导师生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树立清风正气。修订完善《河南大学章程》,着力构建体现百年河大品位、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召开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国家一流、区域引领、中原风格”的发展道路,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立德树人正能量。      四、强化载体创新,增强思想教育感染力      网络、短信、微博、微信等新载体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易于引起师生关注。高校师生是网民的中坚力量,网络成为信息沟通、舆论引导和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渠道,在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是麦克风的时代,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学校党委注重加强网络意识形态信息资源建设,抢占网上意识形态制高点。经过十几年的建设,集思想性、知识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河南大学思想论坛”专题网站,已成为对师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河南大学官方微博是国内最早开设官方微博的高校之一。2010年10月以来着力丰富思想内涵、引领价值追求、提升审美品位、增强文化底蕴,先后推出“党在我心中”、“红色漂流书屋”、“致我们亲爱的老师”等公益活动,扩大了宣传效果,引起师生广泛关注和社会强烈反响。截至2014年年底,粉丝量超过23.6万人,在全国高校排名第13位,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十佳官方微博提名奖。      (河南大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