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固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纽带(新知新觉)

16.05.2017  09:51

  从历史上看,中国与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商贸往来密切。这种深厚的历史渊源推动数千年的官方往来和民间交往,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进入新世纪,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地处海上丝绸之路十字路口的东盟关系全面发展。随着经济、贸易、能源、金融、服务等领域合作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东盟的人文交流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提升。推进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能加强不同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民族特质的交流互通,促进不同民族和不同语言文化互学互鉴,有力促进“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秦汉时期,中国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等就作为“化训国俗”的教化工具输入东南亚一些地区。此后,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东南亚产生了巨大影响。近代以来,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抗战文艺运动以及中国现当代作家鲁迅、郁达夫、胡愈之、巴人、许杰等都对东南亚华文新文学产生了影响。同时,东南亚的许多作家、学者也参与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中国与东盟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成为联结二者的人文纽带。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人文交流,文化界和学术界可以加强合作研究,着力挖掘和搜集散落于图书馆、民间收藏中的相关史料,着重研究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关系,并揭示这种交流的过程、形态、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充分展示其对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发展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作用。

  中国与东盟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互动,既有中国文学与同一语种的东南亚华文文学、中国传统文化与东南亚华人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有中国文化与东南亚其他民族语言文化的交流互动。面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现实需求,中国与东盟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各民族语言文化的交流与研究,促进不同民族、不同语言文化互识互鉴。鉴于东盟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区域性组织,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需要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从事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研究,并支持他们赴东南亚留学或访学,在当地深耕细作,全面深入了解当地的民族、语言、文化及民风民情。同时,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奖学金和研究基金,为东盟留学生和访华学者提供学习、研究的便利条件和良好环境,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以及国情民风的了解,鼓励他们从事文化交流、传播与研究工作,不断推进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合作。

  在中国与东盟的人文交流中,官方机构和民间团体扮演着重要角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作家协会曾多次邀请印尼、菲律宾、泰国、缅甸、越南、老挝等国的作家代表团来华访问,增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学交流和文化合作。东盟各国文艺团体与中国文艺界互动频密,中国作家代表团或作家个人多次应邀赴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国交流访问。此外,官方机构、文艺团体、研究机构、新闻媒体等举办了多种多样的研讨会,或者为中国和东盟作家颁发各种文学奖项。文化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面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契机,中国与东盟的文化机构和团体应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包括加强作家和学者互访交流、推荐翻译出版优秀文化作品、组织开展文化采风活动、联合举办图书展和学术研讨会等。还可考虑设立中国—东盟文化奖项,奖励为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作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建立中国—东盟文化中心,并设立专项基金,邀请东盟著名作家和学者来华进行中短期的写作和研究工作。

  (作者为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 人民日报 》( 2017年05月16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