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人——张亚军:蕙质兰心育桃李 温淳儒雅亦吾师
乍暖还寒,初春的阳光终不如夏日那么灼热,风依旧裹挟着寒意肆虐地吹着。初进文学院张亚军老师的办公室,茶香沁鼻,花香弥漫,屋子里的花草仿佛让人走进了小花园,格外温馨。张老师看到我们,热情地给打招呼:“来来来,快坐,快坐。”亲切的话语和随和的笑容如微风拂面。办公桌上的瓷杯里泡着茶叶,盆栽与书籍相映,陈设大方而不失典雅。
室内茶香袅袅,笑语连连。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我们细细聆听着她的故事。
精益求精赴教学,妙趣横生俏课堂
重回首,旧时年,揽尽风雨苦亦甜。1990年张亚军来到河南大学读本科,从那时起便与学校有了不解之缘。博士毕业后又来河大任教,算起来张亚军已留校二十年,河大就像她第二个家:从懵懵懂懂的本科,到逐渐成熟的硕士、助教再到现在的副教授,在这里,她与古代文学相识、相知与相守,并深深沉迷其中,一发不可收拾。读博后,张亚军将这种热爱变成了自己追求一生的事业,至今仍为之孜孜不倦,如今她更将这种热爱潜移默化地传递到学生身上。
三尺讲台,一方天地。深度与趣味并重的讲解,优雅与知性并存的老师,听张亚军的每一节课都如欣赏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沉醉其中。文学院2015级姜曼曼谈到:“我总是不自觉地被张老师身上那种历经岁月打磨与文学修养积淀所具有的独特气质吸引,一堂课下来感觉自己不仅学习了文学,更了解了很多历史常识,她的课堂很有活力,再也不用担心课堂上犯困了。”对于教学,张亚军十分重视课堂的趣味性和师生互动,同时借助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活”起来。因为课堂有了乐趣,同学们上课都是乐此不疲。有一次,张亚军给学生连上了八节课,而学生们却丝毫不知疲惫厌倦。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每节妙趣横生的课堂背后是张亚军的认真负责。上课前,她都会提前认真备课,不忽略任何一个细节,每次都是几个小时。“对课件内容再熟悉,我也都会在课前仔细梳理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深入浅出。”张亚军说。寓教于哲思,读史以明智,她将这种教法贯彻到了课堂的每一处。在讲到“楚汉争霸”时,张亚军并不只是讲战争场面的磅礴,更会让同学们注意一些细微之处,并且妙语连珠,“刘邦为了逃命,三番四次地把自己的孩子扔下车”,幽默的语言加上搞怪的语气,张亚军一下子逗乐了全班同学。
“读书佳境在于心静,赏之乐之,与作者相戚戚,可以‘潜吟而忘贱,精勤以轻贫’。”对张亚军老师赞不绝口的赵文晴表示,“老师很平易近人,上课偶尔还会跟我们讲一些老师们之间的趣事来调节课堂气氛。她的课堂很有张力,讲哪个章节的古文时都会特别推荐阅读书目,让我们真正回归文本,感受读书的魅力。”
心心念念师恩情, 循循善诱为师路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说起自己来河大求学的经历,张亚军感触颇深,并谈到硕士的选择是她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张亚军师从王立群教授,“王立群老师让我早早地接触古籍,并激励我用文言文写论文,当时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王老师的鼓励与指导下也顺利地完成了。他还尽心尽力地教我如何备课授课,甚至在课下亲身指导我,为我后来留校任教打下了基础。”严师出高徒。王立群教授非常有经验,从大四就开始就让张亚军做训练。看线装书,用文言文繁体字做报告,甚至在那个时候培养她做博士的计划都出来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谈到恩师王立群教授,张亚军至今还是十分感动,“我很感谢王立群老师,是他成就了现在的我。”
受王立群老师的深刻影响,张亚军对待学生,如自己的孩子般尽心尽力。逢年过节,学生们总会寄来各种贺卡,每张卡片上都充满着满满的祝福,这些满载浓浓师生情的卡片,她至今珍藏。“我想要帮助我教过的每一个学生。”课下,张亚军很喜欢和学生促膝而谈。“我知道有些同学可能是有话要和老师交流的,但是课堂上那点时间可能远远不够,所以更希望孩子们可以课下多和老师谈谈,我也十分愿意和学生交流。”张亚军平日里没有课的时候总会待在办公室,以方便学生找到自己。有时晚上十点多还有学生问问题,有关论文、考研、书目等等,张老师都认真解答,“感觉帮到了他们,我很欣慰。”
“学生只有自己先多读书,在读书过程中发现问题,有了困惑向老师请教,经过不断的解惑以达到传道的真谛。”她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而不是老师一味的讲解。去年,张亚军老师所教的第一届学生毕业十年返校,虽然相隔很久,学生们依然记得张老师第一天给他们上课时说的话、所穿衣服的颜色。
“张老师工作敬业,教学成绩优秀,同时兼顾家庭和事业,对新同事也很照顾。”作为同事,文学院董秀英老师这样评价。“诚实认真”是当初王立群老师对她的要求,张亚军也时刻铭记在心并真正做到了。“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都要做到这四个字。”看似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是张亚军心中的准则,这一做就是几十年。
焚膏继晷以修远,兀兀穷年漫求索
《颜氏家训》中有这样一句话:“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这是张亚军对学生的深刻寄语与鼓励,同时也是自己人生经历的写照。张亚军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汉魏六朝史传文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从教20年来,张亚军共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参编教材2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选》汇校汇释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选》版本注释综合研究”,以及主持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南朝文人生活习尚与文学发展关系研究”等。
“对于我来说,工作和生活两者密不可分,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更何况教学是快乐的,所以我十分珍惜自己的讲课时间。”教学科研与生活就像一杆天平,张亚军懂得如何让这个天平保持平衡,从容淡雅地生活,一丝不苟地教学,诗意的栖居在文学中。
谈及自己觉得最有现实针对性和最有感触的研究课题,张亚军表示,2013年获批的河南大学教研项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以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衔接为中心”令自己感触颇多。此项目2014年获批为河南省教学研究改革项目,结项后又荣获2016年河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同学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缺乏具体指导,这种兴趣未能获得提升。”张老师谈到。本科阶段的学习与硕士阶段的学习之间具有衔接点,教师的指引起到关键作用。课堂上进行专题讨论,课堂外增开阅读书目,布置论文题目,指导学生接触和整理文献资料,既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学术素养。
“事实上,学生当中有很多‘明星’就是这样被发掘出来了,每当看到他们有成绩,有进步,我很开心和满足。同时也告诫自己,一定要再探索一些好的方式,让学生习中有进,学中有乐,让他们爱上中国古代文学,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张亚军欣慰地说道。
作为网络教学的一种方式,在研项目河南大学慕课“乱世长歌——建安文人与文学”的准备与制作,对张亚军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慕课不仅是片段式教学,而且要求精而新,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超越。“对于我来说,慕课也是一种新的尝试。目前我们团队成员正在积极准备,本学期开始录制,希望很快能够推出。”张亚军满含期待地说。
对于正在筹备的在研项目“南朝文人生活习尚与文学发展关系研究”,不仅要立足于史学材料,还要结合南朝的文化史、文学史展开研究。“为了进一步深化本课题,已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两年《南朝史传与文学专题研究》课程,目前进入整理与撰写阶段,争取下半年专著结稿并出版。”
“张老师踏踏实实,兢兢业业,能力很强,科研工作做得非常优秀;她为人和善,和蔼,尊敬老师,同时教学做得也很好。为人、为学与处事和谐统一。”谈及此,文学院教授王利锁不禁面露喜悦。
二十载桃李春秋,丹心热血育新花。有这样一位老师,优雅随和,努力认真,心怀热爱赴教学,肩挑科研谈快乐,又何尝不是一种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