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年河南年度汉字“攻” 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
2016年,全省各项事业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一个“攻”字,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攻的是堡垒,啃的是硬骨头。过去一年,我省部署脱贫攻坚、国企改革、大气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11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兰考、滑县有望率先摘帽;“三煤一钢”减去旧包袱,换上新动能;空气PM10、PM2.5年均浓度实现了“双下降”,河长制扎实推进,天蓝、水清、生态美可见可期。攻关路上不停步,民生改革出实招。我省多项行业技术难关实现新突破,高考、医改让群众得实惠,贫困地区居住和出行条件进一步改善。
展望2017年,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要有“攻必克,守必固”的勇气与决心;建设一个“强省”、打造“三个高地”、实现“三大提升”,要有攻城拔寨的气势。推动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全省仍要拼出全力攻上去。
扶贫
脱贫攻坚奔向小康
图为滑县慈周寨镇飞帆工艺制品公司的员工正在制作仿真花
2016年,我省脱贫攻坚“攻”字当头,攻坚拔寨首战告捷,并趟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子。
2016年是我省脱贫攻坚的开局之年,但摆在面前的任务极其艰巨。全省有38个国家级贫困县、15个省定贫困县,贫困县占全省县(市)的一半。农村贫困人口有430万,总量居全国第三位。贫困人口从地区看,多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石山区;从人群看,多是因病因残缺乏劳动能力的家庭。实现110万农村人口稳定脱贫,兰考县、滑县两个国家级贫困县有望率先脱贫摘帽。
去年6月,我省开展大规模精准识别回头看,贫困人口识别精准度大幅度提高,解决了应该扶持谁的问题,为脱贫攻坚找到了准确的“靶心”和“堡垒”。
省扶贫办主任张继敬说:“正是因为目标明确,扶持对象精准,科学制定了脱贫攻坚的任务和对策,我省2016年脱贫攻坚才实现首战告捷。”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容易脱贫的已经解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面对这些“硬骨头”,如何攻?从哪里找到突破口?
在战略层面上,我省“破题”的关键一招就是全面实施精准扶贫,并完善“1+N”精准脱贫政策体系。在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于去年6月又陆续出台了脱贫攻坚“5个办法”“5个方案”和教育、电网等“5个专项方案”。在战术层面,我省全面落实“转、扶、搬、保、救”,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提高了脱贫攻坚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2016年全省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9亿多元,并带动大批行业、社会和金融资金投向脱贫攻坚。
在这场脱贫攻坚的战争中,“作战指挥部”是各级党委、政府,“参战主体”是全省广大群众。
我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实行省委书记、省长“双组长”制。建立了省级领导干部和部分省直单位联系贫困县工作制度。选派1.2万名第一书记,实现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全覆盖。去年5月我省召开脱贫攻坚第一次推进会后,全省各市县层层立下军令状,逐级夯实落实责任,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作为重要的“参战主体”,我省广大贫困群众不等不靠,奋力拼搏,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鹿邑县贫困户张艳伟腿有残疾,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后来在同乡的帮助下建了一个蘑菇大棚。这个昔日天天只会睡觉的人,如今天天在蘑菇棚中忙活,对未来脱贫也充满了信心。
新年伊始,我省召开了脱贫攻坚第二次推进会议。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勤劳的中原人民一定能再创辉煌,携手脱贫攻坚,共同奔向小康。(记者 李运海)
创新
攻关科研勇攀高峰
图为张海洋在科学试验田查看芝麻生长情况
他,曾多次远赴非洲等地,收集芝麻种质资源,构建了世界芝麻核心种质群,主持完成了芝麻基因组计划,绘制出世界首张芝麻栽培种基因组精细图。
她,扎根耐火材料科研开发一线20余年,带领团队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行业技术方面的国际难题,促进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在1月9日举行的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河南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张海洋和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李红霞主持的项目,分别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是我省首次同一年度有两项主持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
同时获得国家科技奖励荣誉的,还有我省的17个项目。其中,5个科技进步二等奖由我省科研工作者主持完成,这是我省科研工作者长期以来坚持科研创新驱动、勤奋攻克难关的丰硕成果和有力见证。
在大陆首座海底隧道厦门翔安隧道中,运用“眼睛工法”和一系列新技术,成功破解了涌水、涌泥等世界级难题;攻克“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技术难题,圆了“隧穿长江”的百年梦想……中铁隧道集团总工程师洪开荣和他的科研团队历经十余年,解决了修建跨江越海大隧道的重大技术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一台秸秆还田机开进玉米地,1个小时将十多亩玉米秆全部粉碎成约2厘米长的碎片,通过技术创新使还田机械精准度由80%提高到100%,效率提高一倍以上,达到了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河南豪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少林,30多年执着科研,将一个3人30元起家的小维修店,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农机具研发、生产、制造龙头企业。
工作团队每天晚上11点之前都没有熄过灯,经过18年系统研究,最终掌握了大型铸锻件制造过程中的关键基础数据和核心工艺……源源不断生产出世界最大铸件——油压机上横梁、世界最大自磨机端盖和球磨机齿圈、世界最长单体离心管模等产品,这是河南科技大学魏世忠教授及其团队奋斗的结晶。
长年在试验田驻点,和农民同吃同住。天一亮就拿着记录本下地,随便拿一粒种子,他都能说出这粒种子的亲代是什么样子……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抗逆育种组组长严根土培育出了十多个优质品种,为社会增加经济效益80亿元。
领奖台上的辉煌一刻,靠的是长期积累;一个个耀眼的成果,往往凝聚着十年、几十年的呕心沥血。迈入2017,我省迎来了决胜全面小康的攻坚年,这需要更多的科研成果来提供发展新动能。朝着目标,河南科技工作者们坚定走在科技创新路上,永不止步!(记者 尹江勇)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