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呼吸机”背后是基层医疗之痛
一提到山寨,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属于典型的贬义词,可是,四川美姑县人民医院外的“山寨呼吸机”经媒体报道,却成为公众心中美好的事务。近日,该医院接生了一位早产新生儿,重度缺氧窒息,必须马上采取呼吸支持等抢救措施。可是,因为医院医疗条件有限,没有呼吸机等急救设备,怎么办?对口支援该院的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医生马群英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自制呼吸机。用这台“山寨呼吸机”,孩子的生命保住了。
这看上去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故事,却让人感受到太多的苦涩。没有对口医生的大胆建议,或许“山寨呼吸机”就不会出现,孩子的命运将面临难以想象的后果。这种偶然性,显然并不该在完善运转的医疗体系中出现。
这一次,“山寨呼吸机”挽救了早产儿的生命,那么下一次呢?呼吸机可以山寨,其他需要更多技术和其他支持的医疗设备也能如法炮制?孩子是那么可怜,而被寄予全部希望的医院也脆弱不堪,甚至连起码的基础医疗设施都不具备,何谈承担起妙手回春的济世重任呢?
“山寨呼吸机”背后是一家医院的生存困境写照,也多少反映出基层医疗不能“呼吸”之痛。没有手术刀的大夫,缺乏呼吸机只能自制的基层医院,构成了分外压抑的场景。这也就难怪,为何大城市的重点公立医院人流如织,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万千患者,宁肯忍受长途奔波的劳累,排着长队求一张专家门诊挂号单而不得。也无怪乎黄牛党可以轻易将成本区区十几元的挂号费炒至天价,还被某些专家说成是调节供需矛盾的市场经济体现。
城乡医疗二元制这个话题如此陈旧,仍然不断被人提及,就在于它从未从历史退场,而是活生生地摆放在公众前面,成为乡村居民生活中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的一部分。没有呼吸机的医院不能称其为完全合格的医院,但这些成长环境就营养极度不良的医院,艰难地支撑起广袤乡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我们不能不为那些坚守的医生点赞。
眼睁睁看着孩子出生就重度窒息的父母,内心肯定是在流血的,所幸他们遇到了聪慧、善于自力更生的医生。但医生们不是万能的,没有必要的医疗设备加以辅助,乡村医院就只能忍受治些小病小疾、大量患者转而投向大城市大医院的困窘境地。
一生下来就面临病厄的早产儿不幸,连呼吸机都要山寨的医院同样严重缺氧。新医改推行至今,效果究竟几何。每年数以百亿级的医疗投入预算,能否向社会进行展示,究竟有多少份额投向了乡村基层医疗,何时能解决一家县级医院连呼吸机都没有的滞后现象?如何才能扭转如今大城市大医院与基层中小医院的贫富悬殊问题,公众迫切需要得到回应和解决方案。
中国医疗改革错综复杂,所要破解的制度命题可谓重重叠叠。但无论如何,类似于“县医院没有呼吸机就无从治病”的基础性常识,无需对民众普及,也就应成为医疗资源划拨和分配管理部门的责任底线。尽快让每一家乡村医院都配备相应的医疗设备,让本就收入不高的村民不用跑到千里之外的大医院才敢生孩子,看个感冒,这就是新医改必须尽快做到的承诺。(毕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