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麦”的“白面馍梦”——记2017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河南农大教授郭天财
08.09.2017 15:39
本文来源: 教育厅
来源: www.haedu.gov.cn
郭天财在麦田调查小麦生长状况⑨6本报资料图片(郭治鹏摄)
9月1日,在第33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教育部公布了第八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11人中,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榜上有名。 1953年出生的郭天财参加工作40年来,一直坚守在教学和科研生产一线。他主持创建了一系列小麦高产典型,引领了小麦高产栽培方向;主持建设了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等荣誉。 “他是丈夫,可也是‘疯子’,一年有200多天吃住在农村,遇到刮风下雨,别人都往家里跑,他却往田里跑。”妻子说。 “他是严师,可也是‘慈父’,学习研究上‘不近人情’,生活照顾上无微不至。”学生说。 “他是教授,可也是‘农民’。种啥?咋种?没有他不知道的。”乡亲说。 这就是2017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郭天财,有着40年教龄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一生坚守源于一个“白面馍梦” “小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白面馍。那时候常常做‘白日梦’——啥时候能让我天天吃白面馍,让我全家人都吃上白面馍。”出生在愚公家乡济源深山沟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郭天财,饱尝过饿肚子的难受滋味。如今说起“白面馍梦”像是笑谈,但这个梦,却在当年那个小小少年心中种下了一颗理想的种子——为吃饱饭而努力读书。 那个做梦的少年,如今已是我国大名鼎鼎的小麦专家。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农民增产增收作出更大贡献、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他长大成人后最大的梦想。64岁的郭天财一站上讲台,立马容光焕发、神采飞扬;一钻进麦田,跑得比年轻人都快…… 从事农业科研的人都知道,作物栽培研究立项难、争取经费难、出成果难,不少从事栽培技术研究的人纷纷转行搞起了育种。但郭天财深知栽培技术的重要性,他不仅带领自己的团队坚守在小麦栽培技术研究这块被人冷落的阵地上,而且搞出了大名堂:他领导的课题组连创小麦15亩、50亩、100亩连片平均亩产的最高单产纪录,并在国内率先创造了在同一块土地上小麦、玉米万亩连片平均亩产超吨半粮(1524.74公斤)的高产典型。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引领了我国小麦的高产方向,为“中国碗”里盛更多优质“河南粮”增加了底气。 一面镜子照出一身土和两脚泥 “在学生眼中,郭教授是‘严师慈父’,我们既尊敬又害怕。说他是‘严师’,是因为他对于做人、做学问要求特别严,谁都别想偷懒,别想蒙混过关;说他是‘慈父’,是因为他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非常关心大家的生活,常常贴钱、借钱给困难学生。”郭天财的研究生王晨阳如此评价他。 育人德为先,身教胜言传。润物无声的引导和感染,往往比说教更有用。1977年,郭天财以优异成绩从河南农学院(现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搞科研至今。40年如一日,他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推广农业科技,一点点地提高、完善自己,攀越了一座又一座科研高峰。 他说,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刻苦,自己先要敬业。作为一名教师,上好课是天职,是第一要务。虽然在学生眼里他的课已经讲得够精彩了,可每次上课前他仍要精心备课,甚至“设计”好了哪几处要出现高潮。 他说,学生不能只坐在教室里。所以,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一年有200多天在农村、在田间地头,经常一身土、两脚泥。 一个卷尺拉近和乡亲们的距离 “快走!‘郭小麦’来看麦子了!”痴迷小麦种植研究数十年,郭天财得一美名“郭小麦”。每到小麦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郭小麦”都奔波在全省各地的麦田里,成了最受农民欢迎的老熟人。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不能整天坐在办公室里,一定要到农民中去,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郭天财经常这样说。 他随身携带的包里常年放着一个钢卷尺,就是这把不起眼的尺子,不仅帮助郭天财测量出了小麦的株高,更拉近了他和农民朋友的距离。 曾经,河南农村流行这样一句话“小麦小麦,(亩产)不过一百(斤)”,而今,小麦亩产一般都是1000多斤。我省小麦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作为小麦高产的领军人物,郭天财和他的团队功不可没。 采访中,郭天财一再强调“其实我也没干什么大事,千万别把我拔高”。是的,山不言自高,水不言自深。一幅素描,足以打动人心。 (记者 王晖 史晓琪)
本文来源: 教育厅
08.09.2017 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