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消”字号冒充“药品”
(记者郑健阳实习生吴诗豪)消毒品还是药品?如果不仔细看,很可能被“忽悠”,错将非药品当药品。近日,记者采访中发现,一些药店推销产品时未向消费者说明产品属性范畴,让市民错买产品。
市药监局提醒,非药品冒充药品是欺骗和误导,公众购买时应仔细辨别。
据了解,日前,有市民向药监部门投诉,称其因过敏性鼻炎到某药店买药,店员极力推荐“鼻立爽银离子喷剂”,他回家后细看才发现该药品没有标示国药准字号,标示的是“消”字号,感觉被忽悠。
近日,记者走访多家药店发现,药店柜台内的口服药品多为国药准字号,但外用产品基本全是“消”字号。记者称自己患有鼻炎时,营业员直接从柜台上拿出“消”字号产品当做药品推荐给记者,并且声称效果良好。记者提出疑问,消毒产品能有医疗效果吗?营业员表示这就是药品,当然有医疗效果。
根据市民提供的产品图片信息,记者在柜台内找到了该款产品,发现该产品并非药品,而是经过地方卫生部门审批的“消”字号消毒产品。但经销商和药店营业员却大肆宣称产品有治疗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的功效,误导消费者把消字号产品当药品购买,存在以非药品冒充药品的嫌疑。
消字号和国药准字号有本质差别。消字号是卫生消毒用品,生产单位在生产新品前,经地方卫生部门审核批准后,取得的生产批准文号,属于卫生消毒用品范畴,国药准字号是真正具备疗效的药品。
深圳市食药监局在其“药品查查看”微信公众平台上介绍,所谓非药品冒充药品,是指本不是药品的其他产品,但在其标签或说明书中标示具有功能主治、适应症或者明示预防疾病或药用疗效,通过“变脸”误导消费者当作药品购买使用。
非药品包括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消毒产品及一些未标示文号的三无产品等。
非药品冒充药品的主要特点有:一是批准文号不是国药准字,标示的通常为“卫食健字”、“卫消证字”、“卫健用字”、“卫食证字”等,甚至还有假冒文号;二是包装和名称模仿药品,在产品名称上暗示疗效,或直接使用药品名称,包装上仿照药品特有的标志和风格,在标签、说明书上非法标示功能主治、适应症;三是有的非法添加药物成分。为达到所谓疗效,在产品中可能添加化学药物或中药成分,所添加剂量甚至超过正常药品含量的数倍,危害较大;四是多种形式虚假宣传。经销商常常以医生、专家名义做形象广告,开展“专家咨询”、“义诊”等活动,骗取消费者的信任,诱导其购买产品;五是销售对象特定,通常以老年人为主要销售对象,并抓住老年人体弱多病、求治心切、时间充裕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推销。
市食药监局提示,非药品冒充药品是利用群众对健康类产品无能力辨识和防范意识薄弱,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公众购买时应仔细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