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命健康的守护神
人物档案:朱英杰,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从事儿科工作20余年,曾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等多家医院进修,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熟练处理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对儿科疑难病、重症救护技术及新生儿重症监护有较深的造诣,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医学专业论文10余篇。 |
□本报记者 高峡
“金眼科,银外科,吵吵闹闹小儿科。”这是医者熟悉的一句话。如今,儿科医生紧缺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其实,20多年前,儿科医生就不充裕。1995年,朱英杰自河南医科大学毕业来到市妇幼保健院,因为儿科医生短缺,便成为一名儿科医生。在哭哭闹闹的小儿科他一干就是20多年,原本性格温和的他更加温和了。
由于孩子不会陈述病情,儿科医生就要依靠自己的临床经验,仔细看、听、问、查体,似乎得有些福尔摩斯的功力。一个孩子生病往往牵动全家甚至亲朋,特别是孩子发烧时,一些焦躁的家长情绪最易失控,儿科医生的苦和累也许只有真正从事了才能体会。从医20多年,最让朱英杰感慨的倒不是儿科的吵闹,而是家长的不理解。
家长最在意孩子发烧,但并不是孩子一发烧就得退烧和用抗生素。一位带孩子看急诊的家长,孩子体温只有37.3摄氏度,他却非要给孩子退烧,硬是把再观察一下的建议当作推诿病人。对于这些误解和质疑,朱英杰总是反复而又耐心地给家长做工作,讲解医学常识。大多数家长在弄明白医学原理后,都是通情达理的,对于极少数家长的过激行为,朱英杰也以家长缺乏医学知识而选择原谅。
风险大、问诊难、配合差、儿童病情变化快,是儿科医生面临的最大压力。因为孩子讲不出来自己哪里难受,需要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来判断。这些判断就需要儿科医生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医20多年来,朱英杰攀登医学高峰的脚步从未停歇,除去坐诊,就是潜心钻研业务。和儿科打了20多年交道,他对自己的专业依然钟爱。特别是在职业厌倦成为职场通病,尤其医患关系屡遭诟病,朱英杰对每一个患儿仍旧怀有爱心和耐心。
长年累月,朱英杰的专家门诊前都是排着长长的队伍,对他来说,按时下班的日子屈指可数。他几乎每天上午都要看六七十个患儿,13时还坚守在诊室已是家常便饭。作为科主任,除去诊疗工作,朱英杰还担负着科室繁重的管理工作。一个科室要强大,技术和管理两个大方面要齐头并进。作为科室主任,就意味着要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科室的管理和发展上。尽管每天吃饭时饭菜都凉了,尽管陪伴家人的时间确实少了,但朱英杰依旧累并快乐着。
近年来,滥用抗生素一直是个热点,为了孩子的健康,朱英杰和他的团队一直严格控制抗生素的应用,除非明确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他们绝不动用抗生素。除了抗生素,他们临床上一般也很少使用含盐酸金刚烷胺类的西药,多用中成药。因为一些临床上副作用比较大的儿童感冒药,尤其是对一岁以下的婴幼儿,不仅会损害其肝肾功能,还可能有其他未知的潜在影响。对抗生素、激素、退烧药的严控,往往会引来一部分家长误解,朱英杰特别希望家长多些医学常识,对医生多一分理解,因为他和家长的愿望一样,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王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