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楼着迷对名企好奇,非洲女企业家来中国学什么?
非洲女企业家在上海一家公司参观。
【环球时报记者 赵觉珵】9196公里,这是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到北京的距离。两座首都间没有直飞航班,最少也要飞行近20个小时。从另一个西非国家加纳的首都阿克拉前往北京则需要再多飞2000公里。遥远的距离让处于一个半球两端的人民交流不多,中国人到西非多是投资办厂,西非人到中国则是为了贸易或打工。但《环球时报》记者近日在位于上海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认识了一群来自尼日利亚和加纳的非洲女企业家,她们来中国的目的有些与众不同。
中国印象:商业环境开放
上海的初夏雨水频繁,《环球时报》记者前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采访当日,正好是“非洲女性创业与领导力(WELA)”课程的毕业典礼,37位非洲学员都穿上了从国内带来的正装,款式时髦,颜色明媚。WELA是该学院2012年起专门为非洲女企业家开设的教育项目,需要学员来上海参加12天的课程。大部分学员来自尼日利亚和加纳。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上海的高楼大厦令我着迷”,斯泰拉·阿塞都在加纳拥有自己的不动产公司“银星”,从事建筑行业的她从正在降落的飞机上俯瞰上海时就十分激动,“我真的很好奇,他们是如何设计这些建筑的,使用了什么样的图纸,如何保证工程质量?”阿塞都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加纳目前约有170万人缺少住房,有的人因为难以负担房价,甚至住在集装箱中。“我希望用从中国学到的经验,让加纳每个人都有一个体面的家。”
来自加纳的阿提坡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此前她对中国的印象并不好,因为她在加纳遇到的中国人多是从事采矿等低端行业。除了特别勤奋,阿提坡几乎说不出中国人的优点。“来到中国后,我变了”,阿提坡表示,她在中国看到了开放的商业环境、高效的政府部门以及充满包容性的文化。“还有,中国人都很爱笑。现在我爱上中国了。”
奥莫·阿比波拉第一次从尼日利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亲眼看到中国的一切,让她开始真正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中国人的内心。
中国市场:搞好关系才能做生意
“关系”,在回答《环球时报》记者“你在中国学到了什么”的提问时,阿比波拉用明显刚学会不久的蹩脚中文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她补充道,“中国人很重视彼此间的信任,很多合作都是建立在这种信任关系上。”“搞好‘关系’,我才能与中国人做生意。”
在不少非洲企业家眼中,中国企业是最好的合作伙伴之一。中国有大笔资金、大量的成熟技术以及开展更多国际经济合作的雄心,这些都是非洲企业家所期盼的。但如果单枪匹马来到中国,他们往往难以找到门路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WELA以及类似的交流培训项目为渴望与中国建立商业关系的非洲企业提供了机会与平台。来自加纳的费里西亚·奥费就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她曾经来过中国几次,但从未有机会接触中国的大公司,而此次上海之行让她得以拜访多家中国知名企业。“我问自己,如果我自己去,这些公司会让我参观吗?他们是否还会让我看遍工厂的每一个角落?”
中欧会计学管理实践教授、非洲校园执行主任、WELA创始人蔡慕修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有很多的成功女企业家,其中一些经营着世界级公司。希望非洲女企业家也获得经营全球化公司的能力。WELA为非洲女性企业家们在中国建立人脉、开展商业合作带来了好机会。蔡慕修印象最深的例子是一位从事服装行业的学员,她在访问中国时与浙江省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现在,她的生意规模是此前的5倍。
或许是看到了“榜样的力量”,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学员都表示了对与中国企业开展合作的兴趣。“如果你真的想做国际化生意,就必须学会与中国人合作”,阿比波拉表示,她的非洲联合保险公司很想引进中国资金,而且是在“很近的将来”。该公司业务中包括贸易保险,阿比波拉认为,随着中尼两国贸易的成长,她的保险生意一定能吸引到中国投资者,得到他们的青睐。
作为这期项目中唯一的中国学员,在加纳经营“天天向上”二手车生意的刘润青明显感觉到同学的变化。来到上海后,不止一名加纳同学对她说,“你们中国人怎么把这么多好东西留给自己了,也应该带给我们。”刘润青的回答是:“那你们就把它们都进口到非洲去。”
事实上,已经有一些人开始行动了。来自尼日利亚的谢里法特就告诉记者,结束在上海的学习后,她就要飞往佛山和多家中国企业商量合作事宜。谢里法特经营着一家名为“优雅”的美容产品公司,她希望将中国的美容产品及成熟的生产线引进尼日利亚。
中国经验:经营案例很需要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中国与非洲的交流中,这句话的意义体现得越来越突出。美国《哈佛商业评论》杂志6月份的一篇报道中援引中国商务部的数据称,中国企业在非洲制造业的投资项目,已由2000年的仅2例,上升到每年150余例。而真实的数据可能是这一数字的2-3倍。
中国的商品、中国的工厂、中国的资本和中国的商人都已经在非洲“存在感”十足了。在尼日利亚,中国企业冶炼的钢铁助力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在莱索托,中国企业生产了大量李维斯牛仔裤与锐步运动服,这些商品直接销往美国的大型购物商场,使得服装业成为莱索托最大的经济产业。在埃塞俄比亚,英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取消了其建厂计划,而中国的人福医药公司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附近,开工建设价值2000万美元的生产基地。
没有人可以否定中国企业与中国投资对非洲发展作出的贡献,但对于大量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非洲人与他们的政府而言,中国拥有最宝贵的东西或许是几十年间经济腾飞的经验,一套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世界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此前发布的名为《聚焦中国:经验与挑战》报告中对“中国经验”做出了概括:中国的经济转型是一个持续学习和政策创新的过程,其中含有对先进国际实践的借鉴,以此推动中国转型。这一转型包括对政府和市场职能的重新定位,通过教育和培训机构来汲取和传播经验,激励人才。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欧的课程与培训项目之所以受到非洲人的欢迎,是因为它是一所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商学院,它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商业发展经验的总结对非洲商界与政界有着巨大意义。课程中的大量中国案例,包括中国企业出口、制造业竞争、固定资产投资后如何拉动经济效率等,非洲学生都很感兴趣。此外,知识经济、互联网、数字营销等课程也都是非洲企业家所需要的。
据蔡慕修教授介绍,下一期他们还会招收摩洛哥和南非的学员,规模将越来越大,学院还计划带领更多中国企业家前往非洲游学。“我们希望在中国与非洲之间建立一座桥梁,让双方的企业都能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