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点赞信阳田铺大塆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点赞信阳田铺大塆
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
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
——习近平
信阳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村景。马跃峰 摄
八百里大别山,古老村落多,红色故事多,绿色森林多。
离开新县县城,乘车进山,见绿缓缓涌上来,又缓缓伏下去。路如绳一般,甩入深山,串起一个个红色景点。半小时后,闪出一道青龙岭,挽着八十来户,黑片瓦、黄泥墙,倒影在小池塘……“田铺大塆到了!”
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沿着这里的村间小路,走进一家家创客小店,了解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在“老家寒舍”民宿店,总书记仔细察看服务设施,同店主韩光莹一家围坐,亲切交谈。
穿长廊,过工坊,记者慕名寻访,既想看看总书记关心的事有啥进展,也想听听韩家人的所喜所盼。
古老乡村存留 颜值更上层楼
“不想要牛粪满街、房屋破败的村,也不想要看似气派、千篇一律的村,想让老村看上去没变化,走进来变化可大了。”
“老家寒舍”门口有竹、门头挂匾、院里设茶,虽是农家,淳朴中却透着高雅。进堂屋,一切如总书记来时的陈设:对面悬一幅“蕉岭烟云图”,下方、两侧是长条案、老桌椅。
“小院、堂屋,体现北方民居的硬朗;斜顶、阁楼,追求南方民居的灵秀。中原文化、楚文化、徽派文化,在我家融合。”韩光莹笑道。
说起韩家,今非昔比。上世纪90年代,韩光莹开始外出打工,家里一天比一天空落。老宅年久失修,门外“晴天一脚牛屎,雨天一腿污泥”。
转机起于2014年。韩光莹获知老家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随后,新县规划“九镇十八湾”,发展全域旅游。县乡整合资金,为田铺大塆修路排水、整理池塘、建垃圾中转站,打造“创客小镇”。正在韩国打工的韩光莹敏锐地意识到,回国开店的机遇来了。
“在山沟里开民宿,谁会来?”“是跟风建楼,还是保留原貌?”面对质疑,韩光莹没有退缩。在政府帮助下,他投入20多万元,改造房屋,又通过网上销售,年收入10多万元。
在韩光莹带动下,10户乡亲开办民宿。他张罗成立合作社,避免拉客、宰客。村头建立游客中心,统一承接订单、登记结算。
“总书记来过后,村里又有几户装修民宿,准备开业。”韩光莹说,现在都是按照总书记说的,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不搞大拆大建。“不想要牛粪满街、房屋破败的村,也不想要看似气派、千篇一律的村,想让老村看上去没变化,走进来变化可大了。”
韩光莹在回忆总书记来自己家里时的情景。马跃峰 摄
红色经典传扬 旅游精品成链
“村里有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光荣之家’,附近还有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落脚点、许世友将军故里,一代代流传下来好多故事。”
韩光莹的母亲夏世梅,已是八旬高龄。老人怎么也没想到能见着总书记。“总书记很和气,握着我的手,问多大岁数、身体咋样、家庭情况。”
这是一个红色家庭。夏世梅的公公韩家苏1928年参加红军,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回乡休养,直至去世。韩家苏的弟弟韩家文,1932年随红军转战川陕,两年后牺牲,年仅19岁。夏世梅的丈夫韩文宏是村里的老党员,当过大队会计、公社综合厂厂长。最让老人骄傲的,是孙子韩建东。他从小梦想和太爷爷一样,参军报国,2019年如愿考入军校,将成长为一名空军飞行员。
“我们一家四代传下的红色家风,是最大财富。”夏世梅让韩光莹写了一份“我的红色家史”,挂在墙上,游客进来就能看到,受到熏陶。韩光莹说:“村里有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光荣之家’,附近还有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落脚点、许世友将军故里,一代代流传下来好多故事。”
大别山是一座丰碑。鼎盛时,以新县为首府,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人口达350万,主力红军4.5万余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在战争年代,新县有5.5万人为革命献出生命。
在田铺大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如今,新县挖掘红色遗址遗迹365处,打造旅游精品工程40多个。
韩光莹的二嫂曾祥英瞅准商机,开了一家“英子饭店”。3桌饭,节假日一天3次翻台,每天挣2000元。“现在,幸福的烦恼来了,就是有点累。”曾祥英笑道,女儿马上辞工,从外地回家,一起创业。
韩光莹的大哥韩光志。马跃峰 摄
绿色生态优先 美丽经济富民
“总书记给我们指明方向、优势、做法。一定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保护、利用好家乡的森林、温泉和山花,努力实现乡村振兴。”
同很多村子一样,田铺大塆一度守着绿水青山,却找不到饭碗。绿水青山,怎么变成金山银山?
“总书记给我们指明方向、优势、做法。一定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保护、利用好家乡的森林、温泉和山花,努力实现乡村振兴。”韩光莹的大哥韩光志说,自家民宿就是印证,紧靠池塘,推窗见水,远望见绿。坐在阳台上,摆一壶茶,拉几段二胡,练几幅书法,甚至发一会儿呆,都是享受。
因为山美水美,许多摄影师走进田铺大塆,流连忘返。日子久了,韩光志家成了“摄影师之家”。从迎春花开,到桃花开、樱花开……一年四季,摄影师扛着器材,拍累了,休息两天,找朋友,晒晒照片。主人坐在一旁,悠悠闲闲就能赚钱。
田铺大塆村道。马跃峰 摄
不只是韩家,卖手绣鞋垫的“匠艺工坊”、卖竹编的“不秋草”店、卖蜂蜜和豆腐乳等土特产品的“田铺伴手礼”店,20多家创客店就地取材,各具特色。2019年,田铺大塆接待游客63万人次。
田铺乡党委书记邵燕算了一笔账:除了民宿、农家乐、创客店,农民还将从“三块地”刨金。全乡12万亩林地计划入股,成立合作社;6000亩耕地即将整合,发展观光农业;108户易地搬迁后,流转宅基地,建设康养、度假村。林地、田地、宅基地均可分红。由此,农区变景区、民房变民宿、产品变商品、农民变技工。
好山好水,怎么保护好?新县县委书记吕旅说,新县“视山如父、视水如母、视林如子”,保证不挖山、不砍树、不填塘,保持76%以上的森林覆盖率。百里绿色画廊、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大别山露营公园,一个个生态旅游项目落地,成为乡村振兴的推动力。
古老乡村、红色经典、绿色生态,在此交相辉映,共绘小康图景。
【责任编辑:靳静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