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10年间给村子捐款一千多万元 要做“大生意”
这个村支部书记有“魔力”
在村里“变”出一个“小义乌”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高云
实习生 陈媛媛
马豹子生在“魔术之乡”,19岁开始走南闯北带团表演。
8年前,他当上了村支部书记,前前后后为村子捐了1000多万元的他,还在这里建起了小商品集散中心,要在农村做一场“大生意”。
他生于“魔术之乡”
“村里很多人名字里带个‘狗’,我爸说,要不咱就起个‘豹’吧。”马豹子说起了自己名字的来历。
1972年,马豹子出生在平顶山宝丰县赵庄镇大黄村,这里有着700多年的魔术表演历史,是有名的“魔术之乡”。家家户户几乎都组建起小剧团,有人赚钱,有人赔钱,而他是个“幸运者”。
他从19岁开始,就带着223人的魔术表演团,去外地演出,足迹遍布深圳、北京、东北、新疆……
“出去的第一年,赚了19万元,在村里唱了三天大戏。”他说。当时就有老人跟他说,村里已经3年没有唱过戏了。
马豹子成了个人致富的典型。37岁时,他成了家乡的村支部书记,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带团表演每月能挣7000元钱,但是当了村支部书记后每月工资才200元。
谈到这,马豹子笑着说:“当时我也没想到,以为最起码能有2000块钱呢。”
10多年间
他给村里捐了一千多万元
有些年龄大的叔伯们说,马豹子只会挣钱,不懂农业,做不好农村工作。可他偏要做出个样子来。
当村支部书记之前,他就经常给村里捐钱。
他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儿,就是给村里修路。没了高薪的他,个人出资13万元,修了两条500米长的乡村道路,用砂石铺了一些田间小路。
“以前那个路,连庄稼都拉不出来,煤球也拉不了。”马豹子说。
后来他又出资73万元修建大黄村小学的教学楼,拿出80万元去建村里的养老院。
村里103名70岁以上的老人,不管谁过生日,他都要拿钱买来长寿面和生日蛋糕上门祝贺。每逢春节,他都个人出资,为大黄村小学的孩子购买书包等文具,发放棉衣、棉鞋。对村里的16户困难家庭,他还给予现金救助。
“前段时间我也算了一下,这十来年,捐的钱差不多有1230万元。”马豹子说,“我老婆有时候也反对,动不动就不给我做饭。”
他要把村子打造成“小义乌”
马豹子家里还有两个孩子,有人跟他说也得为孩子打算。光“输血”不是办法,还必须“造血”,也就是那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于是,他要把大黄村“变”成“小温州”、“小义乌”。
2013年,依托大黄村的魔术文化优势,马豹子建成“大黄文化产业园”,吸引商家入驻,专门做小商品批发。
图书、相框、日用品和床上用品,现在已经成了大黄村的四大市场。
每年有3万多台面包车去江浙一带拉货,运到大黄村,再把这些商品卖给零售商。他把这个模式叫“左手转右手”,大黄村就成了一个“中转站”。
马豹子说,下一步,他还想做乡村旅游。
2014年,他在大黄村建成了“中华魔术演艺中心”,为乡村旅游打下基础。他计划继续招商引资,流转周边六个乡村的土地,打造吃、住、游、玩、采、摘等一站式体验。天天有演出,让魔术文化带动大黄村的旅游经济发展。
“我在深圳演出的时候,开车上百公里,不见一棵庄稼,所以我坚信,种地只能解决温饱问题。”马豹子说。现在全村500多户人家,在他的带领下,已经有100多户在县城买了房。
【责任编辑:靳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