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系列述评之二 对症下药大胆改

28.06.2016  09:22

  国企改革,又到中流击水处。

  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有一个特点:随着改革越深入,困难就会越大。而发展的难点在哪里,改革的突破口就在哪里。

  在全省深化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谢伏瞻强调,我们推进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不是搞形式主义,而是要通过改革真正解决问题。

  “真正解决问题”,要求国企改革必须直击痛点。那么,国企改革,究竟改什么?省长陈润儿一言以蔽之,“现在改革最大的问题就是要在产权制度改革上真正突破,法人治理结构上真正完善,资产监管方式上真正创新。

  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不涉及产权就不是真改革

  在平煤神马集团,有一个不经意间做大做强的板块——机械装备集团。2012年成立后,该板块通过向民营企业“借米”为“”,快速迈向市场化、高端化。

  不仅仅是平煤神马。安钢大厦原来由安钢集团自己经营时每年亏损,2015年引入民营资本成立合资公司,投入运营后一个月营业额相当于过去一个季度。

  得益于引入股份制管理模式,森源集团由3个人15万元起家,发展为资产180亿元、销售收入225亿元的企业集团。不仅建立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而且依靠灵活机制吸纳人才、不断创新。

  “制度高于技术。”经济学家吴敬琏说。这些成功的企业案例也证明,任何企业想基业长青,必须先迈过产权制度改革这个“”——不涉及产权的改革,就不是真改革。

  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省的产权制度改革还存在不小差距。省管企业层面,实现产权多元的不到10户,其中大多是国有法人股,引入非公资本少;资本证券化率低,目前,省管企业资产证券化率只有30%左右,近十年在国内主板上市的仅有平煤天安、大有能源、郑煤机、大地传媒4家企业,在港上市的仅有中原证券1家。

  “政企职能错位,资产责任不清,一些企业遇到困难‘不找市场找市长、找省长’。这背后,核心是产权制度改革滞后,产权单一,国有股一股独大。”省领导明确指出,许多国有企业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十分突出。

  不改革,国有企业很难搞好。没有产权制度的人格化,很难激发出企业的内生动力、释放企业活力。实行产权多元化,就是要通过引入集体资本和社会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从根本上改变国有独大、国有全资这种单一的产权结构。

  实施中,我省将重点推进国有企业二级及以下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保持国有资本控股的子公司,也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产权多元化;集团公司要加快股份制改革步伐,已实现股权多元化的,要加快实施资产证券化,通过各种市场化手段,调整国有股权比例,为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奠定基础。

   法人治理需“”“”兼至

  搞好一个企业往往需要几代人、几届班子的努力,而搞垮一个企业只需一个错误决策。

  “如果没有科学、高效的制衡机制,决策上的失误就难以避免。最根本的办法是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说,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解决“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的关键所在。

  在我省,不少国有企业尽管建立了“三会一层”制度,但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一言堂”现象严重。一家企业的分公司负责人说,“决策必须服从,出事还要担责”,改名不改实、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些国有企业层级繁多,“子公司”、“孙公司”甚至多达数百家,管理难度大,决策效率低。个别国有企业集团子、分公司不是法人,缺乏经营决策权,沦为“车间”和“报账单位”。

  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让法人治理“”“”兼至,新一轮国企改革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落实和维护董事会依法行使重大决策、选人用人等权力”、“法无授权任何政府部门和机构不得干预”。

  “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等“老三铁”曾是国企改革的重点。而在推进过程中,一些企业“逆生长”,又形成了“职工能进不能出、工资能涨不能降、干部能上不能下”的“新三铁”:国企职工合同制变成了固定制,收入绩效挂钩变成了脱钩,人事管理去行政化变成了级别固化。

  充分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之所以长盛不衰、成为百年老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实行员工持股制。“员工在公司有股份,企业挣的每一分都与他切身相关,他就有动力关心企业近期盈利,更舍得投入为了企业长远发展。”华为创始人、总裁任正非如是说。

  实行员工持股制,不是人人有份,回到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老路,而是要建立激励机制、奖勤罚懒。能不能持股、持多少股,要根据员工对企业的贡献,由股东会决定。要避免企业被内部人控制,就要实行财务透明制度,加强企业监管。

  打破“新三铁”,还要靠市场;治理制度化,还靠市场化。

   国资监管不当“婆婆”当“老板

  国企改革,既要放,又要管。放要放到位,管要管扎实。

  中央要求,这一轮改革必须坚持增强活力和强化监管相结合。

  我省不少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还没有真正享有国有资产占有、使用、处分、收益的权利;在国资监管上,既存在管得过宽过细的问题,又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不少国企还背负着社会性政策负担。比如,我省“三煤一钢”企业,企业办社会的比重就差不多占全省国企同类业务比重的九成,重重包袱有如制约国企脱困的“枷锁”。

  有针对性地推进监管体制改革,我省将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坚持放管结合,该放的坚决放开,切实增强企业活力;该管的坚决管好,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上海市以“管好国资、放活国企、不干预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为原则,出台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事中事后监管清单,管好国资布局;

  浙江省建立了国有产权代表、重大财务事项、企业内部审计和专业监管人员“四个报告”制度;

  深圳市国资委直管企业中除董事长之外,高管薪酬考核权、副总经理选聘权、主营业务投资决策权均由企业行使。

  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要遵循法治化、市场化方向,准确把握出资人的职责定位,科学界定监管的边界。有分析人士形象地指出,改革以后,监管机构将更多扮演“老板”的角色,而不是“婆婆”的角色。管得太多太细,未必管得过来,更不等于管得好;而以管资本为主,更利于国企增值保值、做强做大做优。

  国企改革路上不会是一片坦途,但除了改革别无他途。只有直面问题、大胆改革,为国企强身去病,激发的活力才会持续澎湃。(记者 郭津 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