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建港口——变“内陆”为“沿海”
2005年12月28日,随着6艘400吨的货轮驶入周口港,标志着周口航运开始踏上复兴之路,这也标志着周口航运重启通江达海大幕。 多少年来,周口人港口复兴梦从未停止过,周口港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更让这个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13年10月25日,周口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以下简称港区)的揭牌,更是给周口带来了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 之后,建设港区的号角吹响,港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暨一期建设总体规划围绕着建港口、聚产业、创特色、营新城的目标,以昂扬的斗志,一路披荆斩棘,抒写着建设港区的恢宏篇章。 如今的港区,背负着千万周口人民的期望,处处涌动着建设的热潮。 港区建设,栉风沐雨、砥砺奋进。 战略意义——通江达海的门户节点 周口位于中原经济区的东南版块,从区位条件上看是河南省的东南大门。周口是密切豫东南区域经济联系、促进中原经济区与长三角经济区连接融合的重要节点城市。 周口港的建成并投入使用,让周口人港口复兴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更为中原经济区联系长三角,成为豫东门户、区域枢纽提供了设施支撑。 以周口港为起点,沿沙颍河可以有两条通道实现通江达海。其一是沿淮河而下,经安徽省的阜阳、蚌埠,江苏的淮安,从江苏盐城入海,可与沿海的盐城港、大丰港等港口联系。其二是沿淮河而下,从安徽寿县经江淮运河,从合肥入巢湖,再从芜湖接入长江航道,进而与江苏南京、上海等长三角地区直接联系。 因此,沙颍河作为淮河的第一大支流,正是河南省、中原经济区通江达海的重要通道,周口作为全省唯一通航的地级城市,也是全省的门户地区。周口港有希望带动我市的商贸、保税加工等产业,同时利用水运成本优势,吸引先进制造、化工建材等产业转移,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产业的升级转型。因此,周口港必将成为周口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当前,第四代港口模式的建设,充分强调内陆河港与沿海重要海港的联动与合作,加强内河港口与海港的联动,延伸港口的国际贸易功能。周口港的建成,把周口“内陆”变成了“沿海”。 周口港要坚持高起点规划建设,必须坚持港城一体,坚持本地港口与沿海大港的联动,建设第四代港口。 周口港的建成,将口岸功能从海港向内陆延伸,承担以口岸为平台的外贸运输,建设内外贸兼备的枢纽港区与作业区。周口港将突出发展内河集装箱战略,将周口港这一内河港口打造成具有国际服务职能的豫中南物流集散中心。 发展目标——河南省名副其实的“水运大市” 悠悠沙颍河水,绵延千里。沿河而居、傍河而市造就了周口的繁荣。 从周口历史上的繁荣来看,主要得益于沙颍河航运的发展。 “‘十二五’末,全市交通基础设施总量进一步增加,‘公铁水空一体化’的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初步形成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运输协调发展、衔接顺畅、安全绿色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周口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要把周口市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基本适应周口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内河航运方面,内河通航里程达到234公里,港口泊位达到41个,货运船舶运力超过100万吨,平均吨位达到600吨,完成货运量大幅增加,成为河南省名副其实的“水运大市”。 “十二五”期间以涡河航运开发建设二期工程、沙颍河周口至漯河段航运工程、周口港区公用码头为重点,强力推进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沙颍河周口至省界航道升级改造工程开工,积极开展贾鲁河航运开发工程、汾泉河航运开发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提高周口港等主要港口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加强主要港口规模化港区公路集疏运通道建设。继续实施“渡改桥”项目,完善支持保障系统。 发展定位——“中原门户、产业高地、生态智城” 众所周知,港口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优势资源。 作为已经建成的河南省内最高等级航道的最内端港口,周口港及下游水路运输通道对沿岸承接产业转移和优化产业布局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从对外联系的角度来看,以周口港为起点,突出沙颍河对外联系、港口枢纽节点的作用,建设对外联系长三角与东部沿海地区,向内辐射带动中原经济区的交通物流节点、门户窗口地区。 以临港商贸物流为基础产业,建设保税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利用港口水运成本优势吸引产业转移,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带动自身产业升级转型;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延伸建材、化工等产业,整体上把港区建成周口的产业高地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由于沙颍河穿城而过,港区充分利用规划范围内水系丰富、景观优美的自然条件,突出滨水空间的利用,构建连续开放的空间体系,建设好生态基底;坚持港城联动,坚持产城融合的布局方式,实践低碳、生态发展。建设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现代通信、信息服务、物联网管理运营的综合性现代物流平台,提高港口运行效率,提升其辐射带动能力,建设智慧城市。 依托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网,多式联运等特征,周口港将成为明显的“豫东南综合货运枢纽、区域物流中心”。 周口港将成为国家重要水运通道高等级航道的终端港。□晚报记者 张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