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阳:靠着黄河种好粮

27.05.2014  11:06


专家和合作社负责人预估小麦产量

      规划建设高标准粮田82.11万亩,目前已建成54.84万亩,占总规划面积的66.8%。其中3.54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方提升点位于师寨镇,涉及五柳集、何庄、安庄、南赵庄等11个行政村。

      5月23日,记者乘车穿行在原阳3.54万亩高标准粮田提升区内,只见生长健壮的麦穗骄傲地挺立在田间,绿色中已透出些许金黄,昭示着丰收的年景。

      “黄河就在那个方向,离原阳只有15公里左右。”原阳县农业局局长师工议介绍说。丰富的黄河水资源,加上良田良种良法的配套推广,使原阳县的粮食年产量达10亿斤以上,连续两年荣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黄河水浇灌出好粮田

      原阳县位于黄河下游上首,属华北冲积平原的脊部。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史以来,就是决溢频繁之地。黄河水带来过灾害,却也是粮食生产的宝贵资源。通过开展高标准粮田建设,原阳县完善各项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建设,提升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为粮食丰产丰收提供了保障。

      “那边不到一公里就是我们引黄灌溉的新一号干渠。”师工议说,不需要任何动力和提灌设施,黄河水就可以沿干渠顺流而下,依次流入支渠和更细小的陡渠、毛渠,滋润每一处粮田。同时,井渠双配套设施,确保井水可以随时补充灌溉,遇上黄河的枯水期粮田也不会“喊渴”。

      不过,以前使用黄河水需要按流量向有关部门缴纳费用,致使有的农民积极性不高,有时候宁可不浇,影响了粮食产量。

      从今年开始,县政府每年出资200万元补贴水资源使用费,农民使用黄河水的成本大大降低了,旱作区每亩每年只需要10元钱,水田也只需要25元左右。

      “营养丰富的黄河水灌溉,加上良好的黏土土质,使我们这儿的小麦粒重比较高,产量也高。”原阳县惠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师战波说,去年合作社的小麦亩产有1100多斤,今年估计超过1200斤不成问题。

      农技专家化身为“接线员”

      “今年的小麦特别干净。”原阳县农业局农技专家张宝光仔细地查看着小麦的麦秆和叶子,下了这样的结论。

      专家和农民们爱用“干净”这个词来形容麦田中病虫害的低发。4月,新乡市农业局专家到原阳县调研时也说:“小麦白糊糊、黑糊糊的情况一点也看不到(无白粉病、蚜虫危害)。”

      这样的景象,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细致周到的科技服务。该县100多位农技人员包村入户,全面开展农技宣传指导,确保了全县农民户均一份小麦赤霉病防治明白纸,每户有一个小麦中后期管理明白人,最大限度降低了小麦病虫害的危害。农业技术专家的名单和手机号码,挂在橱窗中,印在宣传页上,24小时接受农民咨询。

      采访中,张宝光的手机又响了。他接通电话,说:“你好,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忙吗?”解答完农户的疑问后,他又说:“欢迎你有问题随时打电话咨询。”

      他周到的服务和礼貌的态度让大家莞尔,笑称他像个“接线员”。正是凭着农技人员细致周到的服务,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迎刃而解。全县精量播种、深耕与秸秆还田、良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等集成技术推广覆盖率均达90%以上。

      “我是个不会种粮的种粮大户。”原阳县南赵庄村村委会主任赵镇玉笑着说。他在城里做生意攒下了“第一桶金”,回村后办起了玉安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托管土地近3000亩。他告诉记者:“现在都是统一供种、统一防治,测土配方施肥,专家指导加上规模化经营,我们的亩产能比普通土地高一百多斤。”

      原阳大米走上“振兴之路”

      “原阳大米”有过历史上的辉煌,它曾被媒体誉为“中国第一米”,获得原产地证明商标,全县水稻种植面积最高时达45万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原阳大米的发展缓慢,种植面积也逐步萎缩。

      如今,借高标准粮田建设的良机,原阳大米正在踏上“复兴之路”。

      “大小渠道的恢复和黄河水使用成本的大幅降低,使水田用水有了保证,老百姓种水稻的热情逐步恢复。”原阳县农业局副局长刘俊峰说。

      不但如此,合作社还引进了稻田养蟹和稻鳅共作等新鲜种养模式,“一田两用”、“一地双收”,获得了很高收益。

      太平镇水牛赵村的原生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稻田养蟹,去年仅大闸蟹亩收入就达2000多元,200亩水稻稻谷在稻田生产时就被预订一空,每公斤稻谷预订价达40元,折合大米每公斤可达56元,亩收入可达2.6万元。

      “目前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约26万亩,其中有约23万亩属于高标准粮田。”刘俊峰说,如今,原阳水稻种植中着重推广绿色、无污染、无公害、标准化种植,并推出了“水稻栽培与高产创建技术”,名特优品种种植面积达80%以上。

      原阳大米,正在“振兴之路”上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