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路径:“信贷+信用”普惠授信模式的生动实践

14.10.2017  15:12

  “我早就掌握了种植葡萄的技术,一直想干点实事儿,可手头就是没钱。”10月12日,兰考县仪封乡魏寨村村民魏化启跟记者聊起创业之前,他“浑身是劲使不出”的苦恼。

  老魏没想到,他的难题很快得以彻底解决——今年7月13日,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普惠授信首批贷款在魏寨村落地发放,包括老魏在内的13户农户分别获得信用贷款3万元,无抵押、无担保。

  “3万元,数目虽不大,却实实在在解决了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问题,打破了融资难的‘玻璃门’。”兰考县常务副县长王彦涛表示,这正是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迈出的一大步——试水“信贷+信用”普惠授信新模式。

  “”在哪里?以往的农村金融通常会选择“信用+信贷”模式——信用体系建设先行铺开,待金融生态达标后再进行授信放贷。毫无疑问,这样可以将信贷风险降到最低,也是金融机构普遍采用的标准流程。

  兰考县开启了“信贷+信用”普惠授信模式。“先对农户无条件、无差别授予3万元信用贷款额度,如果农户要使用授信额度,在主动提交信用信息资料后,我们主办银行再为其建立信用档案,经审核无恶意违约记录后立刻发放信用贷款。”中原银行兰考县支行行长朱卫平介绍,守信用、能按时还款的农户,信用等级、授信额度将进一步提升;而恶意违约的农户,将受到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联合惩戒。

  “‘信贷+信用’普惠授信模式一方面通过‘小额信贷’前置,对有发展意愿的农民‘应贷尽贷’;另一方面增强了农民的信用意识,强化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起到了信用和信贷互促共进的良好效果。”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行长徐诺金表示,“信贷+信用”普惠授信模式自今年7月推广以来,已在兰考县完成基础授信1.81万户,签订贷款合同508户,授信1524万元。128个试点村共发放贷款241笔,共707万元。

  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始终是硬币的两面。“信贷+信用”普惠授信模式之所以能顺利落地,最重要的在于建立了“各方参与”“权责匹配”的风险共担机制——由主办银行、政府风险补偿金、保险机构、担保机构共担风险。其中,贷款不良率在2%以内的由主办银行承担;超过2%的由政府风险补偿金、保险机构、担保机构共担。此外,“信贷+信用”模式还设计了信贷熔断机制,对不良率超过警戒值的乡镇、行政村停止普惠授信,进一步强化试点乡镇的信用意识。

  “让广大农户体验更多的‘金融获得感’是试验区建设的初衷,‘信贷+信用’普惠授信模式的创新效应在兰考县持续发酵,使得信贷资源流入县域的渠道得到有效疏通。”徐诺金表示。

  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组织实施了“百亿支农计划”,向兰考县先期安排10亿元再贷款限额,同时,改革扶贫再贷款定价机制,以低成本资金撬动金融资源进行普惠性配置,今年上半年累计发放再贴现资金2.3亿元、扶贫再贷款10.02亿元。

  “‘信贷+信用’普惠授信模式突破了长期以来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落地难的关键环节,金融机构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试验区建设步伐正在换挡提速。”王彦涛评价。

  据统计,2016年年末,兰考县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87.4亿元、11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9%、36.5%,分别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19.7个百分点;截至今年8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27.1亿元、同比增长27.2%,贷款余额达144.9亿元、同比增长42.2%,分别高于全省16.5个百分点、21.5个百分点。

  “融资成本整体下行,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满意度不断提升,推进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不仅助力兰考在全省率先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也有效激发了广大农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热情。用金融的力量解决好兰考的发展难题,正是当代金融人的责任与担当。”徐诺金说。(本报记者 郭戈 本报通讯员  徐俊杰 叶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