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加大耕保力度保障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本,粮以地为先”。作为一项事关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大事,保护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在国家发展战略中举足轻重。
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要盛自己生产的粮食”,就必须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围绕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如何加大耕地保护的力度,扎牢耕地保护的“篱笆”,实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献计献策。
“地之不存,毛将焉附?我国人口众多,用有限的耕地养活十几亿中国人,土地的贡献很大。”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强化农业基础支撑,探索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制定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方案,要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并实行特殊保护,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虽然我国实现了粮食‘十二连增’,但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农业是经不起大起大落的。”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在小组讨论中说,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要保持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要始终守好我们的“口粮田”、“饭碗田”。
然而,如何守住红线?一些代表委员建言要加强管理、完善制度。
民革中央在一份提案中建议,要从严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鼓励将大城市允许建设区内的耕地划为基本农田,尽可能将有条件建设区内的耕地划为基本农田,坚决将城镇周边、道路两侧的优等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倒逼“卫星城镇、都市农业和田园城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各级政府要将耕地调查的成果图和基本农田规划图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对于破坏耕地的当事人,无论其动机如何均要严格依法惩处。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德阳市人大主任刘守培提出,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就要保护好耕地的耕作层。“耕地耕作层是长期形成的适合农作物生长的优质表土,是耕地的精华。因此,建设占地的耕作层土壤剥离,须由原来的弹性管理变成刚性管理,并将其作为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报批方案内容,予以审查。”
围绕扎牢耕地保护的制度“篱笆”,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邢台市政府副市长史书娥提出修法建议。她说:“《土地管理法》规定了一些禁止性条款,由于没有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基层在查处违法占用耕地案件时,往往无法可依。”因此,她建议要对《土地管理法》进行修改完善,对“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的”和“毁坏森林、草地开垦耕地,围湖造田和侵占江河滩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治理,恢复土地原状,可以并处罚款。同时,在《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中明确具体的罚款标准。
严守耕地红线,既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我国人多地少,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粮食产量和农产品供应面临挑战,这一现状亟待打破。”全国人大代表、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指出。
他在其《关于全面提升耕地质量促进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建议》中提出,首先应完善管理体系,落实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责任;其次,需要加大投入,规划重大工程,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第三,应该提高创新能力,因地制宜开展耕地综合治理。
而在一些代表委员眼里,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是实现由“藏粮于仓”向“藏粮于地”的根本转变,是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庄文忠表示:“如果能尽快建成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既可以确保粮食安全,又能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调整产业结构腾出更大的空间,为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创造基础条件。”他曾算过一笔账:就山东来讲,1.1亿亩耕地中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500多万亩。如果到2020年实现建成6000万亩高标准农田的目标,仅此一项就能提供现在的900多亿斤产能。就全国来讲,如果18亿亩耕地能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即使按照亩产450公斤,浮动指数1.3计算,也能达到11000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为此,他建议国家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藏粮于地”的重大举措,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农业厅厅长胡汉平指出,国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非常好,是藏粮于地的具体体现,但在执行层面设计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农业部、水利部等多个部门,标准等方面不统一,管理主体不明晰,难以整合资金,导致效率不高。对于这一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夏涛建议,既要加大投入,又得明确责任主体,从建管机制上进行探索。“可让农业合作社、生产大户承担建管用的责任,国家从顶层设计出发,多方筹集涉农资金集中使用,让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到实处。”夏涛在小组讨论时说。
确保耕地及其土壤的生态安全,走绿色发展的路子,是实现耕地保护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耕地尤其是土壤的安全,被作为基本的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被广泛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李爱青指出,耕地的土壤在粮食安全、水安全、能源安全、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保护土壤环境,对土壤总体状况的全面了解是基础。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当前通常使用的土壤数据大多来自上世纪80年代初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已大为滞后。因此,他与其他6名代表联名建议,呼吁尽快开展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建立大数据库。
全国政协常委、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赵雨森就保护东北大粮仓呼吁,划定黑土耕地生态红线,加强农业发展规划管理,建立黑土保护基金,完善耕地和粮食补偿机制。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永清环保集团董事长刘正军呼吁,应尽快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温岭市农林局农技推广站副站长林燚建议,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未出台之前,各省市应在调研试点基础上出台适合各省市实际情况的农业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关停取缔老的污染源,不再增加新的污染源。同时严格禁止污染源进入土壤,对于已经造成污染的土壤,要加强监测,科学划定利用类型,并加大财政投入,开发治理技术,促进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
就更好地发挥耕地的生态功能,致公党中央在一份书面发言中提出,要加强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良田建设,积极利用土地整治调控国土空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格局这一工具,调整城镇、农业、产业、生态等用地空间,全面提高生态农田比例;同时,加强区域资源变化监管,为从区域一体化层面统筹国土功能布局、实施制定土地利用及相关政策、保障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