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资“入水”润山乡 三门峡政府奖补激发水利建设热情

26.01.2015  11:37

  守着一眼山泉,却只能望水兴叹——眼下,陕县西张村镇丰阳村这一尴尬困局正渐渐变为历史。

  丰阳村地处山丘区,庄稼靠天收,旱天村民还要四处买水。丰阳村的一条山沟里,有一处不息喷涌的泉眼,一小时出水量能达到40立方米,但村庄和山沟近百米的落差影响了泉水的有效利用。

  “在三门峡,丰阳村的情况不是孤例。”1月25日,三门峡市水利局局长段建民对记者说。三门峡市地处丘陵山区,全市耕地面积240万亩,其中灌溉总面积仅72万亩。但沟岭谷川间,零星水源丰富,如能充分利用则效益显著。

  三门峡市2013年开展了“五小水利工程”(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池、小渠道、小水窖)建设,通过政府投入奖补资金,撬动民间资本兴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促进了果树等多种特色农业项目快速发展。

  “看到政府大力奖补,俺搞水利工程就有了底气。”丰阳村村民任增朝说。任增朝在山沟里修建了蓄水池,铺设管道将泉水提升近百米。三分之一的水量供任增朝的果园使用,其余作为四个村村民的灌溉饮用水。

  任增朝告诉记者,有了水资源保证,果园每亩增收千元不成问题。

  义马市常村办事处的5000多亩山坡地,过去无水源,连树也不长。当地村民孙忠贵2003年承包后,投入大量资金在山下打了五口深井,在山上修建多个蓄水池。

  孙忠贵获得奖补资金300多万元,发展后劲更足了。今年工程完工后,果园将全部用上滴灌设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后,多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流于形式,损毁严重。

  如今,通过“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一个个老板“下水”后成了“水塘主”、“水窖主”,农田水利工程中权责不明、重建轻管的痼疾彻底破解,工程将长期发挥效益。

  截至去年年底,三门峡市共建成“五小水利工程”119处,完成投资1.1亿元,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12万亩,大片荒山荒岭成了披绿染翠的宝地。(记者 张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