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影视分级: 先别忙着给掌声
影视分级从娃娃抓起,在呼吁国内电影、电视剧实行分级制多年未得到响应之后,儿童影视分级制推出了,这是某个儿童教育研究机构主导推出的,按照他们的标准,《喜羊羊与灰太狼》为TV-G(6~7岁),《熊出没》为TV-PG(10~14岁)。
此“分级制度”的产生并无意义,先别忙着给掌声。首先它没有权威性,我们说并非分级制度一定出自国家管理机构才行,而是该制度的产生流程、参与起草的单位、征求家长意见方面等,要有更多的信息披露,要有相关机构的斡旋与折冲,更有代表性才对。我们看这个“分级制度”,它很像是一个地方性的制度,甚至更可能是这家民间教育研究机构自己的标准。
没有权威性,没在大范围内得到影视制作机构的认同与支持,没有征求全国范围内家长们的意见,这意味此分级制,很难得到执行层面的贯彻,影视机构不会参考这个制度进行创作与制作,家长也不会把这份制度当回事,它很可能在推出之日就决定了“摆设”的命运。
以《熊出没》为例,儿童影视分级把它列为TV-PG(10~14岁),从现在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看,10岁以上的孩子很难再接受《熊出没》这样无逻辑的低智故事,这部动画片,也就适合TV-K(2~6岁)孩子观看,把它列成10岁以上孩子可以观看,等于直接宣判了这部动画片的“死刑”。
同样被分为TV-K(2~6岁)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它的分级标准也有待商榷,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适合看单调重复的简单故事,而像《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样的动画片,已经需要孩子具有一定程度的情商,用于分辨剧中“爸爸”和“妈妈”之间的成人情感,换句话说,2~6岁的孩子,是不太看得懂《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
这份儿童分级制度,有点乱点鸳鸯谱的意思,它的分级出发点,是出于某种“想当然”,这种“想当然”来自于大人对“暴力”、“性”的认识。严格说来,儿童影视作品是不应该出现“儿童不宜”内容的,只要在创作与审查上把好关,那么一部优秀的动画片,应该是各阶段儿童都可以看的,这些动画片的区别在于,有些年龄小的孩子看不懂,有些大龄儿童觉得幼稚不愿看,孩子们自己会根据兴趣去挑选动画片,完全用不着大人来分级。
之所以这份儿童影视分级制得到了一些掌声,是因为电视台在播出儿童内容时缺乏标准,没有认真负责的精神,导致儿童影视剧出现了一些不应该出现的情节与画面,分级制的推出,不会抑制这些情节与画面的出现,反而会给创作者带来这样的错误想法:反正有分级制,过分一点也无所谓。
目前国内儿童影视剧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走出低智化,摆脱山寨味,拒绝自我重复,《喜羊羊》系列和《熊出没》最让人痛心的,不是里面有烤羊肉、开枪追击等镜头,而是片中在肆无忌惮地展示角色的愚蠢,这种愚蠢的角色或能博得孩子们的一点笑声,但对于启迪孩子们的智慧并无帮助,孩子们看这些动画片,只能用于打发时间,而无法得到智慧上的启迪。
此外,电视荧屏上成人影视剧的过分露骨,才是更要警惕的。由于没有分级制,在黄金时段大人和孩子常一起看电视节目,这些节目中的亲吻、抽烟、酗酒、情爱等镜头,远比儿童影视剧中的敏感行为更过分。与其现在操心给儿童影视剧分级,不如督促有关部门先把成人影视剧分了级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