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奏响农业供给侧改革“三步曲”

14.03.2017  18:35

        “信阳是农业大市,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我们理应大胆创新,奋勇向前。”全国人大代表、信阳市委书记说,近两年来,信阳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变过去以单纯追求产量为主的发展模式,向产量与效益并重、生产与生态并举的发展模式转变,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全面提高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率,提升农业生产力。

      调整品类  初级改革“寻”成效

      信阳粮食总产量连续13年保持在115亿斤以上,占河南粮食产量的十分之一。但是,喜悦之情并没消除他们的忧虑。2016年年初,信阳大胆出台了稳定粮食生产、优化种植结构的农业生产部署。

      信阳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3/4强,“一产数量”举足轻重,信阳人民有何忧虑?

      “不能只求数量大,关键得看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率高不高。”乔新江说,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人们的观念由吃得饱逐渐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粮食市场需求趋于多元化,粮食供求呈现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粮食生产转方式、调结构势在必行。

      他举例说,目前国内种植的优质弱筋小麦只能满足市场需求的10%。信阳淮滨县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弱筋小麦的生产,属于农业部区划的长江中下游弱筋小麦优势产业带,过去一直不敢大面积种植。今年,按照粮食生产调结构的要求,淮滨县把优质弱筋小麦面积一下子扩大到60万亩,占淮滨县小麦种植面积的60%以上。同时,引导具有相同地理气候条件的息县、潢川等县同样扩大了弱筋小麦的种植面积。市场旺销,供应短缺。同时,有力地推动了当地食品生产与加工产业发展。

      “土地能长‘金疙瘩’,关键看你种的啥!”乔新江介绍说,信阳还根据地理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扩大了优质水稻、双低油菜、紫云英、小果花生、白芝麻、油茶、蔬菜、食用菌、中药材、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引导调减玉米、棉花种植面积。

      做大做强  改革走向“深远处”

      “信阳的农产品品种全、产量高,却依然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产业化程度偏低。”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信阳市不断强化科技创新,通过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和支持,努力增进企业竞争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供给效率,向规模和质量要效益。

      “农业供给侧改革,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去产能或者减少种植某种作物,而是改造传统农业,即提升农业生产力。以科技为支撑的创新和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在现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中一定要唱重头戏。”乔新江说,在农产品品类的调整方面,信阳不仅局限在现有作物品种的更换,他们非常重视新品种的研制、培育,重视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如今,“信阳毛尖”“信阳板栗”“淮南黑猪”“潢川甲鱼”“固始鸡”“南湾鱼”“山茶油”等信阳知名地域品牌得到长足发展,相关涉农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品牌效应逐年显现。目前,信阳已有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6个,无公害农产品18个;绿色食品企业10家,产品18个。无论是省级产业集群数,还是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数,信阳均位居河南省前列。

      融合创新  步入发展“快车道”

      “农业要做大做强,出路就在农业和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上。”乔新江认为,应该制定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理清近远期目标,适度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拓展和延伸二、三产业,扩大服务业和旅游观光农业。他介绍说,在偏僻的新县吴陈河镇阳土墩村,一个叫岑新顺的返乡创业青年,流转了5000多亩土地,办起了一个叫茅屋冲的家庭农场,农场内不仅有水产畜禽养殖、水稻种植、园林苗圃、特色农作物培育,还有农家乐、有机餐厅、观光农业园、特产超市、网络电商部、农产品仓储基地等,带领周边3个贫困村345个贫困户,红红火火地奔小康。

      “此外,改革还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信阳的农产品将会越销越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乔新江举例说,光山县是全国农村电商示范县,该县除了羽绒服这一支柱产业外,主要就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如茶叶、山茶油、水产品等,通过电商渠道把“光山十宝”卖向了全国。

      近年来,信阳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他们不断更新观念,开拓创新,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全市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8700余家,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900余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面积369万亩,带动70多万户农民增收。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到农区的长远发展,也关系着老区人民的幸福安康。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我们指明了道路,我们只有认认真真抓落实,开拓创新求发展,才能真正推动农业大发展,让农民更富裕。”乔新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