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永恒主题

25.11.2014  11:52

  导读:“中医药学作为传统医学的突出代表,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影响力最大、使用人口最多的传统医药体系。它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惠及东方、影响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如何让中医药学更好地服务于全社会?

  在11月23日由中国农工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医科学大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就如何科学认识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东西文化差异导致对中西医学的不同认知

  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陈竺在多年的医学研究中,真切地感受到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一门学科,中医在继承和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用现代科学、西方科学还不能够完全理解和认识的现象。陈竺认为,这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中西医学的不同认知。

  “我们东方文化中占主流的认知方法一直是靠经验和直觉,人们一开始就想从整体上来认识和处理包括疾病和生命等复杂事物和问题,而不先将它们分割成一个个单元来认识。而西方主要是沿着‘实证+推理’的方式来发展其认知方法的。”陈竺认为,在这两种文化背景和认知方法下发展的医学也大不相同。西医遇到病人会考虑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病变,通过检查可以精确到具体病变部位,进而深入微观搞清什么是致病源。中医考虑的是病人处于什么证型,是饮食不当还是七情不调、是操劳过度还是季节变换,进而为病人进行整体调理,重新恢复机体平衡。正是中、西医学在观察和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对中医药学和西方医学的不同认知,搞清这两种认知方法的关系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中医。

  两种认知交汇为现代医学提供更多选择

  陈竺认为,中国传统医学充满着古代智慧和哲学思辨,为现代医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理念和应用选择。陈竺透露说,他所在的研究团队通过对中医药典籍的研究、学习,在治疗白血病的过程中就受到这一思想的启发,通过诱导分化的方法让部分恶性细胞“改邪归正”,并应用现代方法对能够诱导恶性细胞分化的化合物进行筛选,找到了三氧化二砷和维甲酸的协同靶向治疗将“坏细胞”转化为接近正常的细胞,这种效果优于单纯的杀死恶性细胞的方法,而其中对三氧化二砷的使用就体现了传统医学“以毒攻毒”的治疗思想,用维甲酸诱导细胞分化成熟则是转化医学的一个典型。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让自然病程只有几周的最凶险的急性白血病中85%—90%的患者能够基本治愈,且5年不复发。陈竺透露说,最近的研究显示,通过这种方法治疗的患者生存了10年以上且未复发的病例已达到了500多例。

  “此外,大家都知道的抗疟特效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为有效的抗痢疾药,而青蒿素的发现就得益于1600年前东晋道教学者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抗热病作用疗效的记载。”谈及这两个事例,陈竺很感慨地说:“中国传统医学是个宝库,这些古代智慧应该得到尊重并应用于现代医学体系。可以说,东西方两种认知的交汇,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广的视野。”

  在传承精华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和发展

  近年来,国家组织实施了一批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进行了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提高了中医药临床诊治的能力和人才队伍水平。“十二五”期间,我国中医药大学的建设也得到了加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岐黄”“仲景”“时珍”三大工程,覆盖了从基础理论核心问题到防病治病能力,再到中药创新研发的全链条,中医药产业规模也不断壮大。

  “但整体而言,中医药系统医、教、研基础设施与人才队伍的历史欠账比较多,中药产品质量水平和产业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陈竺认为,“传承与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永恒主题。中医药学需要跟上时代、顺应规律,在传承精华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和发展。”

  “中医的几万种方剂大都是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配置的复方,这种复方的协同作用可以在增强效果的同时减少毒副作用。如何用系统生物医学的语言来解释‘君臣佐使’,进而揭示他们在一个复方中各自的作用机制是关键所在。”陈竺认为,近年来,一方面,中医药学的继承创新逐渐呈现出精准医学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基因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带动,西方医学也出现了重视整体论和系统论的发展态势,“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如果能够通过与现代西方医学的结合得以进一步诠释和光大,将有望对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疗政策、医药工业甚至整个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带来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