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助推农业“高大上”挤走中间环节

21.08.2015  10:16
      农业部近日发布消息,初步估算,去年我国农产品网络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占农产品销售额的3%。据农业部官员介绍,不仅是农业电子商务,“互联网+现代农业”在农业物联网、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也已取得初步成效。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随着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电商、互联网金融、大数据……这些词汇正逐步走入乡间。

  挤走中间环节

  在安徽省蒙城县,村民张自兰填完资料,成为“云农场”的会员。“在网上买一瓶除草剂要便宜好几块钱。”张自兰加入“云农场”的理由很简单,但“云农场”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张自兰选择网购,是经过仔细计算的:以前买一袋化肥要110块钱,现在只需要88块钱,一年下来,三四百亩种植地光是化肥钱就能省下不少。

  “云农场”执行总裁、首席传播官田丰向本报介绍,“云农场”已有400余家企业的3500多个农资产品在线销售,服务的用户近百万,农户可直接在平台上以低于传统渠道15%—45%的价格,购买到正规厂家的产品。

  互联网介入后,买卖中间环节被挤掉了。两个月前,内蒙古农户王贵成开始在阿里农产品销售平台上卖亚麻籽油,直接和买家沟通,让他获利颇丰。据统计,截至去年底,该平台的买家数量已达75万家,同比增长98%。

  除了能卖好价格,卖的过程也变得容易许多。山东省巨野县农户张丰华返乡后承包了300亩土地。他说:“桃子成熟了,网上一点,直接放到云农场的‘丰收汇’出售,方便省心。”

  新农人联合会会长毕慧芳向本报表示,缩短从农资到农户、从农田到餐桌的距离,是现代农业的一大特点。

  吸附大量资源

  王梅从一家大公司辞职,创办梅子淘源,做起了农产品O2O;廖均原本是证券经理,后来承包了100亩左右的土地,办起了“有机农场”……互联网像是安装在农田上的“磁铁”,将大量的人才、资金等资源不断吸附了过来。

  山东省嘉祥县村民狄宣曾感叹,在农村,贷款不容易。后来,他用“云农宝”从银行获得了低息贷款。据悉,“云农宝”已累计向农民提供5000万元的低息贷款,产生了亿元以上经济效益。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向本报表示:“互联网起到连接作用。城市资金、人才要找出路,农村有巨大需求,互联网将二者相连,产生了很有前途的经济模式。”

  除了为农业带来资源,互联网还深入发掘农业本身的潜质。安徽省绩溪县有大量的闲置土地,去年,“聚土地”团队联合阿里巴巴,在这里实施了“聚土地”项目,打造国内首个互联网“私人农场”。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认购一片土地,选择种植的作物。土地上的产出会定期寄给消费者。业内人士很看好这种模式。

  农田变身实验室

  北京农学院的蒋林树教授,每天早上醒来都要打开监测牛场的App,看看270头牛是否“开心”。这款软件可以统计分析出牛近期的生理指标趋势,然后调节通风、供水,增减饲料的投放量。这是全国第一个物联网试验牛场里的情景。

  随着“互联网+农业”的深入,农田越来越像一个实验室。“互联网作为一个平台,不仅衍生出许多新的技术,也积累了很多数据,这有利于精确生产,同时能够对市场、价格的变化走向进行分析。从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来看,这是一个趋势。”宋洪远说。

  当然,对于大数据在农业中的应用,毕慧芳有自己的想法:“对农业的一线生产者来说,真正的大数据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因为,大数据需要专业企业长时间、大量地采集和分析,才能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互联网的红利。”

  在宋洪远看来,“互联网+农业”可能会改变农业的整个业态,产生革命性的变革,农业的生产、营销、服务都会有更科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