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范围内,中国要做供给侧改革的火车头

09.05.2016  22:29

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具有全球性意义

  最近,美国著名“网红”特朗普,由于竞争对手宣布退选,他锁定了总统候选人的提名。这使我们有希望看到美国和墨西哥边境“修长城”,这就是美国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分中外,是世界潮流。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和世界形势有着巨大的关系,所以我要讲的是全球化新形势和供给侧改革。经过对供给侧改革有关的中央政策和理论背景的梳理,我认为可以把供给侧改革概括成“123456”和“654321”。

   “123456”就是6个新,新形势、新方针、新经济、新动能、新优势、新空间 这是相互有关系的。 现在,无论全球还是中国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所以要推进新的方针。推进新的方针是为了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以此来形成新优势,这样才能够打开可持续增长的新空间。

   第一个新,新形势。新形势的关键词是“6”。 世界经济仍处在调整期,低增长、低需求、低通胀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等风险交织,这就是当前经济面临的新形势的六个基本特点。可以说,这是全球经济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它并不是以往历史的简单重复。虽然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物”,但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并不太一样。 现在的低增长、高失业、低需求、高泡沫情况,都和全球很多根本性的结构变化有关,其中影响非常大的就是全球性的老龄化。 目前,全球总体的人口年龄是历史上最高的,由于全球没有像现在这样老龄化过,所以相应的,它肯定带来低增长,带来高失业,带来低需求和高泡沫。 因此不是简单通过重复过去所采用过的一些手段,例如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刺激,就能走出当前这种全球低增长、高泡沫的状况,而必须通过结构性的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实际上,虽然中国在2012年以来面临着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但在全球经济当中,中国的地位实际是在上升的。我们也可以看到,2015年中国GDP占全球的总比重上升到了15.5%,在全球货物贸易中的总比重上升到13.8%,13.8%是二战以来所有国家所达到过的全球总的贸易占比中的最高值之一。另外一个达到过13.8%这个数值的只有1968年的美国,那之后美国的占比开始下降,中国的占比预计在未来还会继续上升。 这说明在全球价值链的时代,在全球开放型经济的时代,中国不可能脱离开全球经济的形势,去得到自身的一个长期增长。中国的增长与全球密切相关,全球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增长,也离不开中国作为牵头火车头地位的贡献。 这也就是说,中国现在受到了全球经济很多方面的影响,同时中国也必须担当责任,比如通过像G20这样的国际经济治理机制,来发挥带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作用。中国自身要做这种结构性改革,中国不做,全世界也没有火车头了。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方针,中央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定义为战略方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词,我概括成“5”,哪五个方面呢?实际上不是五个方面,而是两个"五",是十个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一个中长期的五大政策支柱,以及一个短期的。 这五大政策支柱是: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中长期的任务,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与此同时,又提出了五大关键任务,这五大关键任务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三去一降一补”,这是2016年的结构性改革目标,它并不是一个中长期的,而是一个短期的任务。通过短期、中长期任务的结合,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两个一百年当中的第一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 怎样实现这第一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就需要促进和发展新经济的蓬勃兴旺,新经济的关键词可以概括为:“4”。

  哪四种新经济呢?新经济是在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为2015年的经济提出来的。 “四”是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这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要促进和发展的新经济,可以概括成四新经济。

   但是可以看到,这绝对不只是一些新的增长点,它对中国以及全世界来讲带有巨大的结构性变革的因素。 很多数据能够表明,虽然中国总经济增速在下行,但是跟新经济有关的数据都在以比较快的速度提高,说明供给侧变化带来了中国巨大经济结构的变化。这种巨大经济结构的变化为中国长期的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有了新经济以后,这些新经济必须还要动起来,怎么动起来?这就需要发展出它的新动能。 新动能这个词最近在中央政策里面阐述比较多,它的关键词我经过考据认为是“3”。

  为什么是“3”呢?这是经过大量文件梳理后考据出来的。 这三个新动能里面,第一个就是双创,也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二个关键点是双引擎, 根据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定义,它是传统动能的转型和新的经济的异军突起,也就是传统增长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共同构成双引擎。第三个是“互联网+”,这几个之间有一种相互的逻辑关系。中国有着全世界最大、最强的全产业链,有了全产业链才有可能在当今分工越来越复杂、每个产品的设计都复杂分工的情况下,产出大量的新产品。因为创业、创新不是说你给它发明出来,创造了企业就行,而是你的价值链要能够生长出来。 要让价值链生长出来,就必须有更多的人加入创业创新的价值链,也就必须要有足够多的分工人口能够支撑这样巨大的产业和市场体系。 在这里,要创造新的增长点就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市场的潜能,同时传统行业要引入信息化、现代化的高科技因素进行改造。新的产业、新的技术要能够异军突起,带动新的经济增长,而这些又需要当代经济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广泛性的、基础的网络设施。这样的网络能够给它一个新的空间,使它能够发展出共享经济,带动新结构下的增长,这是它互相的逻辑关系。

  通过新动能可以带出一个预期结果,就是要培育发展的新优势,这种新优势的关键词可以概括成“2”,既要瞄准世界产业技术发展前沿,又要加快成果推广运用和产业化进程。 概括出来,就是通过中国的创造和市场,来促进形成中国的新优势,新优势的两翼就是中国创造和中国市场。 中国拥有13亿人口分工经济体和13亿人口的消费市场,在分工日益复杂,一个手机都需要有1000多个零部件、产业链、关键技术的情况下,这个优势无可替代。同时,如果中国不进行结构性改革,创造不出来这样的新优势,很可能也没有别的国家有能力创造,全世界也就会失去可持续增长的机会。

  最后,能够形成中国发展的新的空间是什么?这个新空间的关键词就是“1”。它联系着中国和全世界,这个“1”就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不是传统的自贸区,也不是传统的经济合作模式,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的经济发展合作模式,它是一个长期的百年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