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南阳市产业集聚区发展态势良好

04.05.2015  18:35

一季度,南阳全市产业集聚区工业经济形势向好,固定资产投资扭转不利形势企稳回升,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一、工业经济形势向好

一季度,全市13个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748家,比上年同期增加54家,增长7.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50家的有7个产业集聚区,分别是西峡县产业集聚区(93家)、唐河县产业集聚区(93家)、新野县产业集聚区(79家)、南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76家)、社旗县产业集聚区(60家)、镇平县产业集聚区(56家)、淅川县产业集聚区(54家)。

一季度,全市13个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522.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9%,比元至2月份增速高0.6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118.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3%。分集聚区看,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40亿元的有7个产业集聚区,分别是西峡县产业集聚区(117.17亿元)、新野县产业集聚(57.22亿元)、南阳市新能源产业集聚区(51.81亿元)、淅川县产业集聚区(49.01亿元)、唐河县产业集聚区(47.45亿元)、镇平县产业集聚区(44.90亿元)、内乡县产业集聚区(42.3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10亿元的有6个产业集聚区,分别是西峡县产业集聚区(26.97亿元)、新野县产业聚集区(13.12亿元)、南阳新能源产业集聚区(11.97亿元)、唐河县产业集聚区(10.96亿元)、镇平县产业集聚区(10.72亿元)、内乡县产业集聚区(10.01亿元)。

二、固定资产投资回升

从投资规模看,一季度,全市13个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1.3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9%,扭转了元至2月份下降的趋势,比元至2月份增速高24.2个百分点,比2014年产业集聚区全年增速高9.5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5.31亿元,占全市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6%,比上年同期下降47.71%;工业投资完成160.73亿元,占全市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9.8%,比上年同期增长35.1%;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完成184.99亿元,占全市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91.9%,比上年同期增长28.6%。分产业集聚区看,固定资产投资额超20亿元的有4个产业集聚区,分别是新能源产业集聚区(24.1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21.79亿元)、西峡县产业集聚区(21.02亿元)、唐河县产业集聚区(20.88亿元);除南召县产业集聚区(-0.7%)为负增长外,其余12个产业集聚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全市增长差异比较大。

从投资项目看,一季度,全市13个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施工在建项目428个,比上年同期增加57个。其中,亿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66个,比上年同期增83个;本年新开工项目65个,比上年同期增加26个;本年新开工亿元及以上项目38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4个。分产业集聚区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个数超过50个的有2个产业集聚区,分别是社旗县产业集聚区(62个)、西峡县产业集聚区(60个);亿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超过30个的有5个产业集聚区,分别是唐河县产业集聚区(44个)、淅川县产业集聚区(40个)、镇平县产业集聚区(36个)、南阳市光电产业集聚区(36个)、新野县产业集聚区(35个)。

三、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对于南阳而言,经济发展的形势更加艰难复杂,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强,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新的条件约束下,南阳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

  1.产业链接度偏低。现代产业分工合作网络远未形成,从各个集聚区内部看,产业链环节不完整、本地配套率低仍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产业集聚区发展初期,主管部门往往容易重“项目”轻“产业”、重“大块头企业”轻“小体格配套企业”、重“生产制造环节”轻“服务增值环节”,导致产业链条环节缺失,产业发展缺乏配套,产业集群以“”代“”,集群效应发挥不足。与此同时,产业链整合难度大也较为突出,当前多个产业集聚区中,能真正充分发挥培养行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中小企业进行配套供应生产、进行产业链式发展的领袖型龙头企业较少,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还处于松散型的状态,甚至有些还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关系。

  2.自主创新能力弱。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仍在延续,目前集聚区内传统制造、加工企业占比仍然较大,高新技术企业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偏少,缺少研发机构和高素质人才,企业拥有发明专利较少、科技经费支出低、科技从业人员不足。很多产业集聚区把上规模放在首位,而忽视投资规模小、发展潜力大的高技术项目,有“制造”无“创造”,创新驱动的后劲不足。当前大多数产业集聚区依然延续着基于投资驱动和规模扩张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项目建设上新兴产业、新型项目的“双新”色彩不明显,产业结构中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仍然偏低,发展路径上仍是过多依赖低端产业、低小散企业,低成本劳动力、资源要素消耗和传统商业模式。

3.产业同质性较强。产业集聚区发展仍存在较强的产业同质性,各个集聚区差异化、互补性仍偏低。南阳产业集聚区确定的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机械制造、机电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建材、纺织服装等行业,产业结构类同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主导产业涉及机械制造、装备制造和机电制造的有10个产业集聚区,占产业集聚区总数的76.9%;涉及农副产品加工的有7个产业集聚区,占53.8%。由于各集聚区在初期发展中,以规模扩张为首要目标,在项目引进、产业培育上没有充分依托本土资源优势或产业基础,普遍存在产业培育与本土优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战略新兴产业引进、产业链延伸与服务环节增值、龙头企业与中小配套企业等领域的割裂发展,导致各地在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中争项目、争企业、争产业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于陷入恶性竞争。

4.环境资源约束日益增强。当前,南阳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既要加快发展进程,又要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推动南阳经济跨越发展的强力引擎,也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另外,普遍存在土地制约,工业用地储备较少,土地资源有限等问题。有的项目因用地手续程序繁、周期长,影响及时入驻。资金短缺问题比较突出,受信贷政策和融资平台限制,产业集聚区大部分企业缺乏融资手段,融资困难, 资金短缺,致使一些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潜力的项目无法及时实施,错过了发展良机。另外,多元投资体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及时形成, 政府财力有限,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使得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步伐。

四、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进入“新常态”,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竞争格局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针对以上突出问题,对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突出主导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聚区的核心特征是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聚区与产业集群实现“两集”融合,是集聚区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集聚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个集聚区要集中精力在主导产业上实现突破,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上下有连接、左右能配套的产业支撑体系。要加强对集聚区协调指导,促集聚创特色,尽量避免无序竞争、杂乱发展,逐步解决无关联企业扎推的现象。要围绕主导产业,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突出龙头带动、市场带动、配套带动、技术带动,加快主导产业发展,引导同类企业集中布局,市县联动,重点突破。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对天冠、二胶、防爆、石油二机等一批成长性好的优势企业,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其做大做强。

2.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当前,受资源、环境、土地等因素的制约,南阳产业集聚区的面积很难再依靠规模扩张式的粗放发展方式。尤其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产业集聚发展的重点是产业形态的创新、产业组织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品牌价值的塑造。推动共性技术平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企业技术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技术创新载体建设。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集聚区内建设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支撑重点产业技术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推动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搭建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平台。依托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协同创新中心,集中突破一批核心技术、  新型产品和关键零部件,提升南阳产业集聚区在新一轮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构建中的竞争力。

      3.破解要素发展瓶颈制约。要建立完善投融资、企业担保、土地整理和开发利用、公共服务等平台,为产业集聚区发展创造条件。一是要加大整理挖潜力度。充分盘活存量土地,提高投资强度,严把项目入驻关,总投资1亿元以下的项目不再单独供地,一律进驻标准化厂房。探索建立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商业性基础设施开发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运用市场化手段盘活土地资源。二要加强融资平台建设。除了争取银行贷款外,要多运用市场化手段运作。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规范发展民间投资担保机构,壮大担保平台实力,多渠道解决集聚区内中小企业资金困难问题。

  4.进一步完善集聚区考评体系。科学的考评机制是引导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一要完善考核指标体系。要在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考核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南阳自身发展实际,按照“一县一业”的指导思想,制定和完善《南阳市产业集聚区及专业园区考核办法》考核指标体系,加强监测考核。要从引导产业集聚区发展主导产业、提高产业集聚区发展效益的角度出发,制定重点考核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的考核指标体系,从主导产业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促使各产业集聚区围绕主导产业引进高质量项目,逐步壮大主导产业集群。二要加大奖惩力度。将产业集聚区考核结果作为评价产业集聚区整体发展状况、资源配置效果的重要依据,作为政策扶持力度和领导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参考,以确保产业集聚区建设沿着健康、科学的道路发展,真正成为加快南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平台。